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解读历史、书写过去——从国际法概念理解四川边界的形成”。主讲人Scott Relyea博士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专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主义、国家建设、民族建构、身份认同以及帝国、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的全球思想。 Scott Relyea博士的重点研究区域是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包括四川、云南以及青藏高原等等。
Scott Relyea博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获得中国研究的硕士学位,同时也是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的国际事务硕士。
在讲座中,Relyea博士首先引用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哲学家荀子的话来概括他的教学方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于行之而止矣”。他说:“我的课程通过在作业和讨论中密切配合文本和视觉资源来让学生积极学习。我努力让我的学生回到我们正在学习的时代,鼓励他们和我一起调查历史如何在其时代展开,通过参与者和行动者的眼睛积极地看待历史”。
Relyea博士的本次讲座也是出于这个“换位”理念展开的,他说,他在查阅文献时总在思考,过去的人看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文献时,他们的想法跟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通常只在意我们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会怎么想?
就本次讲座的主题——四川边界的形成—— Relyea博士介绍说,20世纪时这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区域虽然并不是第一个引入国际法概念的区域,但它能够充分体现外来概念对于本地政策的影响。虽然相比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少了很多抽象的元素,但研究过程远非那么容易。 Relyea博士说,他碰到的第一层障碍就是中文的阅读;第二层障碍则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意的差异。Relyea博士说,尽管碰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一直通过走访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坚持追溯古代文献。通过这些访求,Relyea博士搜集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国际法概念传入中国时的不同翻译版本,并通过这些资料探究国际法之于四川边界形成的重要意义。
Relyea博士还穿插介绍了两本国际法的早期文献——《公法导源》和《万国公法》。1899年,胡薇元撰写的《公法导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由国人所作的介绍国际法概念的著作,不仅阐述了国际法基本知识和规范,还借助导源这一文化解读方式,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梳理出能与近代国际法具体内容相似、相同的规范与史例。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则由美国人惠顿撰写,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此书讲解国际间和战及外交的惯例,还介绍了“主权”等基本国际法概念。
Relyea博士的分享让在场的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他对学术的热爱,他广泛的学术涉猎也让人由衷地钦佩。讲座中涉及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等专业知识也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 张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