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中心,满满的回忆就涌上来,虽毕业才一年有余,工作的地方离中心也只是“咖啡馆与广场的三个街区”,但思念的渴望强烈得好像要跨越“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收到校庆邮件的那一刻,就有心想留下一些文字上的回忆,可一提笔又踌躇起来,往昔的片段如同一帧帧影像在脑海中掠过,不知从何写起。踟蹰再三,决定讲几个印象最深刻的故事,献给中心和与这些故事有关的校友,也留给自己。
一.我的美国好室友
记得每一个来中心就读的同学都会事先填一份有关个人偏好的问卷,据说室友的分配就是以这份问卷为参考,还好当初我是认真填了的! 当我第一次推开414的门看到Brennan明亮而安静的眼神,略带羞涩却主动地跟我打了个招呼:“Hi, 我叫王科。”忐忑的心情瞬间就消失了,心想估计会和他相处得很愉快。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很快大家就以Dude相称了。王科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人,每每会主动地扶门让其他人先通过(这也是中心绝大多数同学的习惯,或者是来到中心之后养成的习惯);进出宿舍的时候如果刚好我在休息就会特别地轻声;如果在宿舍里接到女朋友的电话也总是要确认我不觉得被打扰,时间打得久了还要躲到洗手间里去,后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主动说我很快就要出去一下,并且强调不是因为电话的缘故,免得他感到内疚,但他还是会感到内疚。唉,这个家伙!
其实我很佩服他“煲电话粥”这一点,他的耐心和对女友的温柔恐怕多半中国男生都做不到。怪不得来中心2周就有女朋友了,而且在回美国之后继续鼓励和帮助国内的女友申请美国的学校,并且最终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从而得以在旧金山相聚。面对真挚的感情,即使是异国,两个人也会努力想办法在一起的。
扯远了,继续说他的绅士,记得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他每次要把马桶圈的坐垫放下,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他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因为家里有妈妈和妹妹,所以这样比较方便她们。诸如此类的细节难以尽数,每每令我印象深刻。也许近朱者赤,后来身边的一些朋友也会提到我比较绅士,我想自己的绅士习惯,如果确有那么一点的话,估计多半是在中心、在王科身上学到的吧。
王科还是一个理性客观的人,我们都承认由于文化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角度会有差异,但我们都以开放的心态努力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样的谈话就很愉快,甚至了解到藏在结论背后的思考逻辑的时候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和十分有趣的感觉,互相感慨原来中国人/美国人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呀!我想这也是中心的学习生活特别有意义的地方,既有课堂上宏观视角的分析,又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微观感知的机会,从而对中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既有整体又有个体的理解。
![]()
Brennan的万圣节装扮
![]()
一起看戏剧
![]()
相聚在加州
二. 学习与创业同行,惊险与惊喜交织
我在进中心之前就开始折腾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叫MyDocumate的网站(www.mydocumate.com),希望通过把遍布海外高校的native speaker和中国留学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为国内留学申请者提供P2P的咨询与文书服务;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供一种自助的、高效的、个性化的申请方式。这个想法源于大四时候苦恼于找不到靠谱的留学服务,也没办法充分了解具体海外某个学校的信息,于是就尝试着手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没想到这个项目在我的坚持下有了不错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中心的第一年(也是我创业的第二年)实现了200%的增长,然而这既给我带来了喜悦又带来了痛苦。因为中心的硕士课程压力不小,老师们又颇为严格,再加上我是个法学门外汉,如果不看大量的reading,理解国际法的知识还是有些困难; 与此同时,创业也需要抓住风口,不迅速成长就会时刻被竞争对手超越。这时候心里就开始纠结了,一边是课程论文的DDL,一边是创业进度的DDL,两边都一齐向我压来,头脑中就开始冒出“是不是放弃硕士学位直接去创业”的想法。
中心第二年一开学,MA的学生除了课程要求,还要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架构,这又增加了不少负担(也许更多是心理负担)。我选了Mushkat老师做我的论文导师,她的负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尤其敬爱她,但也因此,每当我因为“创业的优先级更高”而少读了reading,无法回答她的提问时,根本无法面对她失望的眼神。强烈的负罪感使得我想要退学专心创业的心思愈发强烈。于是不久,我终于下定决心,并且和授课老师和父母都做了充分的沟通之后,我就找到牛小虎老师提出了退学的想法,尽管他表示理解但仍不厌其烦地劝我再考虑一下;虽然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还是拿了放弃学位的申请表(如果没记错的话)。
说实话,做出这样的决定既感到一种放下负担的轻松,又感到失去什么的沮丧。然而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中午在食堂里我碰到了薛神(同一届MA的同学)!她看我郁郁寡欢的样儿就问我怎么了, 了解原委之后,开始平静地跟我讲她的“悲惨”故事:她如何在一学期同时对付6门课,还要参加法语精英班的培训,另外还兼了两份实习,常常是没日没夜、没有娱乐活动、坐地铁和动车时不是看reading就是写essay,事情虽多,却也能够handle。也有差点崩溃的时候:有一次,晚上12点就是一篇Essay的截止时间,但实在没来得及完成,只好写邮件给老师说明情况,结果老师只回复:可以宽限至凌晨2点,再晚就不用交了……于是就静下心来继续写,尽管当时已经困得不行了,也想过放弃算了,但既然已经坚持到现在,并且当初也是自己选的,如果不是真的到了撑不住的时候,就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好了。
听到这里,退学的想法已经烟消云散了;我感到羞愧,同时也有了勇气和信心。我真的尽力了么?真的是到了不得不放弃的地步了?不是,我只是感到心慌意乱,放大了压力的恐惧而已。后来每次做Plank,我总是在快撑不住的时候再咬牙坚持5秒、10秒,来超越自己的上一次极限。因为这一课,我最后顺利地拿到了硕士学位,谢谢薛神!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正在我苦恼于孤身奋战的时候,中心同是国际法方向的同学徐新提出了加入创业团队的想法,让我精神为之一振!不久,另一位中心同学袁挺宇介绍了他的本科好友给我,也是一见如故,一拍即合。想起来那时候我们仨就是在中心的音乐房边谈着吉他唱着歌(我负责打拍子哈哈),就这样决定踏上了毕业即创业的“不归路”。
三.Dancing Club是每周的期待
每周二晚上7点半,舞蹈房,不见不散!对中心Sophie同学自发组织的舞蹈课的期盼, 和如今等每周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毫不夸张。谁说中国的男生、女生羞涩不爱跳舞呢?中心的氛围,让美国学生变得更加含蓄和内敛,也同样让中国学生更加敢于表达自我。舞蹈就是一种很好地放松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大家跟着“Sophie老师”一起跳她编排的舞蹈,有趣又炫酷。而她也是一位好老师,知道如何从易到难,如何融入感情享受舞蹈的过程;而我们也是很棒的学生吧,每次都是早早地就到舞蹈房,几乎没有人迟到,平时也常看到Club成员独自在镜子前练习,可以说是自觉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吧。特别希望中心有特长的中外同学也可以自发组织类似的Club,既多了一个同学们相互了解的机会,也让规律的生活中多了份别样的期待。
![]()
万圣节Thriller舞蹈表演
四. 硕士班的深厚感情
尽管中心是自由选课,没有班级的概念,甚至很多硕士班的同学因为方向不同两年几乎不会在一个教室里相遇 (除了MA特殊课程之外),然而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在教室之外建立亲密而深厚的友谊。记得刚进中心不久的第一次MA聚会是在青岛路的雕刻时光,我们围坐一圈,开始还有些拘谨,随着“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小游戏,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之后我们谈到了各自毕业后的打算,如今再作一番对比,可能都会感慨世事变化有时是很难“打算”的,但却不一定令你失望,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充满着不确定的同时又充满了惊喜。而我们,也成了各自两年青春岁月的见证人。
前些日子,在德国读博士的朱公子回来了,在南京的MA同学积极地响应了这次聚会。虽然南京不大,甚至大家工作的地方可能只相隔几条街,然而毕竟不像在中心那样方便,想说个话,敲一下宿舍或者自习室的门就可以了。工作之后, 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闯出一方天地,拼搏和加班成为常态,每天累得像狗一样,聚会就变得“有心无力”了。“我们改天聚一下噢”就成了老同学微信上频繁出现又不知何时兑现的结尾词。在中心外的纷繁世界,相聚需要一个“理由”。
写到这里,不禁感慨MA的下一次相聚又得一年之后了。于是越发怀念中心的日子,然而过去的时光也只能徜徉在记忆里,偶尔会汹涌地泛上来,比如在我码这些文字的时候,发现自己孑然一人坐在空旷的星巴克的音乐里,外面的灯光氤氲,秋雨淅淅沥沥。朋友,如果还在中心,一定要好好享受、好好珍惜呀!
![]()
2012年MA聚于青岛路雕刻时光
![]()
2014年MA聚于汉口西路老友记餐厅
![]()
2015年MA聚于紫峰食潮汇
作者:黄宇人
2012-2014中心MA
现任MyDocumate.com 在线留学专家平台 CEO
联系方式:ray@mydocumate.com, 18205185927
主要经历:
2012-至今:创立并运营MyDocumate.com
2012-2014:就读中美中心硕士项目:国际法方向
2008-2012:就读申慱sunbet官网入口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2015年自驾横穿美国
![]()
微信ID:hnc_nju长按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本期编辑: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