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史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特别重视区域研究与下层民众生活史。10月26日,中美中心美方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王笛教授独辟蹊径,用他的家乡——成都茶馆的细节讲述了中国内地的市民文化与大众生活。
西方微观史学(Microhistory)注重民众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而区域与城市研究中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则是学者研究的聚焦之处。王笛教授认为老成都茶馆是考察日常生活的理想对象,是信息和社交中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酒吧、咖啡馆有相似之处。解读当时的商会档案、茶社业公会档案、商业登记档案、警察局档案、地方报纸的茶馆信息,可以见证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三种历史。
尽管茶馆属于小商业,但成都特殊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茶馆业的长盛不衰。成都井水含碱量高,味苦,城外河水水质良好但运送成本高,成都茶馆由此应运而生。对于成都市民来说,挑一帘“河水香茶”幌子的茶馆是家常饮水之处。
成都市民有关茶馆的词汇非常丰富。“吃闲茶”是指吃早茶,一觉睡醒,不忙着刷牙、洗脸,起了床就直奔茶馆,喝壶茶润润肺清清神,然后回家洗漱上班。“半个旅馆”是说茶馆是草根阶层的好去处,往往下班后叫上一壶茶可以待到打烊,洗洗脚再回住处。“茶轮”是几个好友定期聚到茶馆喝茶轮付茶钱,已经有非正式的社交沙龙意味。“茶馆政治家”更是暗合国外“咖啡厅政治家”一语,茶客坐谈天下事,造成舆论势力,因此茶馆也成为各种社会力量的权力争夺、社会改革和政府控制的对象。
包括中心双方教授在内的听众都兴致勃勃地聆听王教授异常生动的讲演,并与王教授就茶馆的形态,发展和个人感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正印证了在中国发现“中国的历史”的独特魅力。或许不久的将来,中美中心这一东西方文化交融并蓄的结晶,同样会引起学者们的瞩目与跨文化研究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