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教授萧延中为中心学生做了一场精彩报告——史华慈比较视野下的卢梭和毛泽东。
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对文革起因的权力学解释,史华慈的主要观点分析,以及由此推出的结论。
对文革的解释一般认为文革是毛泽东和刘少奇权力斗争的产物。毛泽东是一个理想的民粹主义者,而刘则是斯大林主义者。
史华慈则将文革视为现代性的产物。分析了共产党的二重性:即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是由各级组织和党员组成的,是机体,细胞和骨骼;作为意识形态的政党,则坚持统一的信念,思想,信仰,和灵魂。史华慈将共产党的结构二重性追溯至启蒙时代的现代性思想。当时,涌现出了以卢梭为代表的“道德主义”路线和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工程主义”路线。卢梭认为,科技扼杀了自然之美,使人成为机器,人则是社会机器前进中的牺牲品,科技的发展使人的自然性逐渐丧失。相反,伏尔泰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理性,人性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性的质量和深思的程度。
斯大林主义就呈现出了“工程主义”的倾向。斯大林认为,党就是一台“社会机器”,党员是这架机器上的“螺丝钉”。作为机器的一个部件,不应有自己的意志,作为党员,唯一的职责就是服从党的指示,完成党的任务。
而毛泽东思想则呈现出“道德主义”的倾向。认为共产党是公意“general will”的实际承担者。社会进步的动力不是技术,而是人内心的欲望、向往、善性和仇恨。毛泽东是“大立法者”,其主要职能是创设制度,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风气,使所有人都可能将作为人之核心的“天赋良知”呈现出来,并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由史华慈的思想最后推出的结论便是文革本质是是现代中国革命之现代性内在价值的冲突。
讲座结束,不少历史学家学者,以及中心学生向萧教授提问发言,萧先生皆热情专业地答疑解惑,报告获得圆满成功。
(金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