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中心师生在东报告厅参加了一场名为《阅读< 时代周刊>上的中国》的讲座。报告人李辉先生是国内资深记者,现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并著有多部传记和随笔。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与老人聊天》等。
讲座从两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新闻类读物,尤其是时代杂志,对研究中国
近现代历史的巨大帮助。首先,新闻类读物作为第一手资料能带领读者从具体生动的角度看中国历史。时代杂志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是美国社会的重要舆论导向,它的报道涵盖了许多历史细节。而抽象、雷同和空洞正是中国历史书籍存在的普遍缺点。通过研究新闻类读物我们可以从具体史实或者从不同的观点客观的分析历史进程,这也使我们更易于得出准确的结论。分析时代杂志的原因除了它的详尽报道和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可观影响,还在于它和中国有紧密的联系。1898年,时代杂志的创始人卢斯先生出生在山东省的蓬莱山下,父母是虔诚的传教士。他在上中学之后才回到美国。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中国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自创刊始,卢斯就一直都派遣最好的记者到中国。他同时也继承了父辈对这个文明古国的热情,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促进我国的发展。当罗斯福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时候,他强烈主张支持中国。同时,他也是援华基金会的发起人,为中国空军的发展提供了大笔资金。卢斯还拥有灵敏的政治嗅觉。他最早提出了“美国世纪”这一概念,认识到美国会在世界各地充当领导角色,尤其是在远东。他对新闻也有极强的敏感性,在三十年代派人拍摄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记录片。这些现在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在第二部分中,李辉先生具体介绍了时代杂志是如何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中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原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的吴佩孚;北阀战争中的蒋介石; 中原大战中的冯玉详和阎西山;满州国成立时的溥仪;1943年访问美国时的宋美龄; 新中国成立时的毛泽东;以及文革末期时的江青等。
李辉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描述让我们认识到新闻是历史的记录,同时也向大家介绍了一个研究中美文化的全新渠道。
(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