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健雄教授在中心作了题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角色”的讲座。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化的基本情况,他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概念,但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张教授简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贸易流的增长大于GDP的增长,资本流的增长大于贸易流的增长,中间产品的比例扩大等,并介绍了全球化的含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将资源优化配置从单个国家扩展到全世界。
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很多:GATT,WTO使国际贸易和投资趋向自由化;因特网的出现通过实现即时信息的迅速获得和快捷的资金转移而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张教授指出,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张教授分别详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和负面作用,并特别指出,由于主导全球化的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属于北美、欧洲和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中获益最高。但是由于全球化使资本由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加大了高收入国家的失业压力,因此,“反全球化”呼声最高的反而是高收入国家中的失业工人。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张教授指出,在全球500强中,中国只有20家企业,比例很小,并且是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而非主要来源地。他认为,中国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全球化,但是中国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大的市场等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很大作用。张教授用数据说明,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吸引外资等领域中表现出色,对外投资也在迅速发展,且认为中国仍然具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入世以来,中国积极履行了降低关税等各种承诺,但是仍然遭遇了欧美国家数量众多的反倾销诉讼,由于中国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张教授指出国际贸易其实是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全球化是深化国际分工的过程,其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它要求各国不断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转移出本国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以适应其发展。
最后,张健雄教授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国外农业保护政策的形成原因,中国的劳动力是否会短缺,中国在国际分工过程中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克服全球化的弊端等问题。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