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星期三)下午3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高宇宁先生在中心匡亚明报告厅作了题为“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Understanding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through Renminbi Internalization)”的讲座。
高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剖释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趋势、以及现状。首先,高教授探讨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潜力因素。通过观察近60年出现过的国际货币(葡萄牙的埃斯库多,西班牙的比塞塔,荷兰的荷兰盾,法国的法郎,英国的英镑,美国的美元),基于Cohen的理论,高教授总结了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些必经转变和要求,包括货币的计价单位能力,作为交易媒介方式,以及价值储存手段。
之后高教授提出了货币国际化的三大前提:由GDP和贸易总额体现的国家经济体量规模,货币价值的长期发展趋势,和货币金融市场的深度、流动性、依赖性和开放性。高教授就这三点对中国货币现状进行了阐释。作为现今最大的外汇储蓄国,中国持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外汇储蓄,也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债权国。然而在金融市场的深度方面,中国仍过依赖银行和证券市场。高教授在谈到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时,以不可能三角为分析框架,讨论中国如何从现行的固定汇率、资本管制、独立货币政策三角向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三角转变。近十年内,中国汇率制度总体上呈现长期盯住美元,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低,融资手段单一(多依赖于商业银行和借入资本)的情况,金融改革需着眼于提高货币流动性效率。
高教授在第二部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进行了剖析。高教授先就刚刚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金融改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比十年前的公报措辞,金融改革方向由“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深化改革”的高度,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并在“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新要求。该部分,高教授就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兑换问题进行了解析。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现象与货币国际化的联系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包括中国货币利率变化,资本账户在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间的作用,香港作为中国长期对外投资缓冲区的地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以及中国实现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可能性等。
在随后的第三部分中,高教授针对中国货币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展开了一幅涵括外汇货币、贸易结算货币、直接投资货币、商品定价货币、信用货币、离岸货币及储蓄货币等的货币发展蓝图,并举例说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与不足。虽然中国在2013年已成为世界第八大外汇交易国,其中贸易以人民币结算量(主要包括与中东的石油交易和澳大利亚的钢铁交易)逐年增长,中国银行亦频频出台货币直接互换政策(以中国工商银行的韩元兑换政策,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迪拉姆、卢布、英镑等货币兑换政策),外国直接投资较大,但对外直接投资较少,且作为全球水泥(55%)、铜(50%)、铁(40%)、铝(40%)、纸张(25%)消耗大国,中国却没有定价权。该部分内容还简略地涉及了点心债券等多种人民币贷款方式,人民币储蓄货币的功能等。
在提问环节,中心师生兴致盎然,讨论热烈,就地方债,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影子银行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面对特里芬难题的态度,大宗商品定价权等问题与高教授展开探究,并于讲座结束后继续切磋研讨。
( 撰稿人: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