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星期四)晚上7点,中国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务司参赞、处长唐松根先生在中心C203就“‘义利观’与中国的和平发展”话题开展了讲座。
讲座伊始,唐松根先生就指出了这次的讲座主题是“义利观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梦与当代中国外交”,希望通过结合自己对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外交理念创新的理解,与在座的师生们共同探讨中国以后应当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接着,唐松根先生说明为了更好地阐述中国当前外交走向,这次讲座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中国梦与中国外交,第二是和平发展道路,第三是正确的义利观,第四是跨越两大陷阱。
在中国梦与中国外交部分中,唐松根先生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与中国梦相辅相成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被再次重申:第一个一百年是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是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唐松根先生在是说明中国梦的重要性时这样解释:把握“中国梦”这个精髓,就把握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缺乏此,就缺乏了解中国的“金钥匙”。
针对中国梦提出的历史方位,唐松根先生用“三个如此之近”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第一,离民族复兴如此之近。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健康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向,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稳定,国际环境的缓和态势,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上升,对现代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的关心改善,以及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增长投入。唐松根先生也指出,中国不回避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中国现有的条件都大大提升,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第二,离世界舞台的中心如此之近。虽然不是完全的中心点,但中国已逐步靠近世界的中心;逐步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外交时始终秉持“成人之美”的理念。第三,离世界强国如此之近,中国正从大国向强国走近。对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唐松根先生指出中国梦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中国相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鼓励人民交往,做文明交往的使者,延续世界文明交往的历史;唐松根先生还提到了“驻在国情节”,运用自己在非洲各国、美国等工作的经历来说明文明交往的美好性,从而指出中国梦的必要性。在人民文明交往的基础上,如今各国的交往也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利益正逐步交融;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处于天然气等资源的考量,乌克兰事件制裁可能性为何比较低。
为了进一步解释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而非威胁,唐松根先生归纳了一下四点:首先,中国梦是民族的健康积极的复兴,努力让中国回到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咄咄逼人的印象;其次,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体现了人本的理念;然后,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追求的是互利共赢,这不仅仅造福中国人民,更对世界发展有利;最后,中国梦有力提升了中国外交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法国总统奥朗德、印度总理辛格纷纷表示过对于中国梦的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印尼总统苏西洛还提出过中国和印尼是“异床同梦”――两国有着相似的梦想。
在第二部分,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丰富过程中,唐松根先生指出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十七大就已经被写入党章修正案。2011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选择。和平发展是中国战略性的选择而非权宜之计,体现了中国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中国人均GDP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国际地位也在稳步上升,在朝核等问题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秉承着“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中国明白国家的发展以及“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在这里,唐松根先生还特别提到了自己代表中国参加巴格达国际反恐会议的经历,展示了如果没有国家的稳定,人民难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当然,要实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还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第一,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机遇和中国机遇互相转化;第二,和平发展道路的实现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国家间的“相向而行”。在谈到国家间的关系时,唐松根先生特别指出中国政府对于奥巴马总统访问日本等国际动态是高度关注的;并结合王毅外长在今年3月份针对将“中日关系比作一战前的德英关系”的观点作出的回应,指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是难以获得长远发展的。第三,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有底线;可以说,中国不会惹事,却也不怕事,中国绝不会放弃国家核心利益。近期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就强调要坚持总体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在第三部分中,唐松根先生提出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正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虽然自身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始终坚持见利思义、多予少取、早予晚取或者只予不取;可以说,中国坚持的义利观中的利是互利共赢的一种利。正确的义利观在中国外交中得到了生动的写照:援建坦赞铁路、派遣援外医疗队、亚洲金融危机等等。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非洲时提出的正确义利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将继续引导我们发展与各国的关系。由此看出,正确的义利观在外交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独有的软实力内涵。
在最后一部分中,唐松根先生指出中国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跨越两大陷阱:第一是“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正努力构建中美间的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的元首会晤就是成功的体现。中、美间不冲突不对抗的关系,也能给世界带去积极的信号。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与俄罗斯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同样认识到要成功跨越这一陷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唐松根先生与中心的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提问涉及到了中非间的“援助、合作”关系走向、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对中国国内、国际政策的影响,国内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的区分,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整个问答环节可谓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正如中心教学副主任石斌教授在讲座中所指出的,唐松根先生既向我们生动清晰地介绍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理念,又展示了一位资深外交官理性淡定的风范。
(撰稿人:徐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