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星期一)晚7点,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荣誉教授 Robert Thompson在中心教学楼203室做了题为“全球粮食供给和需求的长远展望:对中国的启示”(Long-Term Global Food Supply and Demand Prospec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的讲座。
Thompson教授首先就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即国际粮食安全、国内粮食安全和家庭粮食安全。国际粮食安全最重要的问题是全球农民如何保证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以合理的成本供给更多的人口。国内粮食安全指的是每个国家在经济效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允许的情况下自给自足的潜在力。与此同时,每国必须保障食品质量和价格的合理性。家庭粮食安全概念提出饥饿是由缺乏购买力引起的——有钱人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挨饿,除非受战争、自然灾害,或政治问题等的影响。目前全球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每天购买不起足够的粮食来维持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Thompson 教授强调饥饿是由贫困而引起的。要解决全球范围内长期饥饿的问题就必须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大多数极端贫困人口是农村居民,而他们都是粮食净购买者。
而后,Thompson教授对于全球粮食需求进行了数据分析,着重关注了低收入人群和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区域:中南亚和非洲亚撒哈拉地区。预计至2050年,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将定居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满足超大城市的需求也成了问题,估计全球粮食需求在2050年时会有百分之七十的提高。Thompson教授强调如今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在于低收入消费者;其中能够摆脱贫困的比例将影响全球粮食的需求。
在全球粮食供给方面,Thompson教授指出了世界可耕地和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对称性。东亚和南亚的人口数是其所占可耕地面积值的两倍之多,并且几乎所有可耕地已成为生产用地。中东和北非有土地资源但水资源匮乏。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经济扩张,许多低收入国家的粮食需求将超过他们的生产能力。无论他们对农业发展有多少的投资,由于土地或水资源的缺乏,终将成为净进口者。因此,粮食对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性,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现有土地上成倍提高生产力,提高全球粮食体系的生产率。
除此之外,Thompson教授还强调了减少收获后损失的重要性。据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量损失于农田和消费者之间。在低收入国家,从农田到销售这一环节,由老鼠,腐烂,运输不便等引起的损失惨重。而在高收入国家里,粮食损耗主要发生在销售后产生的浪费行为。Thompson教授表明,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全球环境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所产出的粮食有一大部分无法抵达消费者,这是不道德的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如今,在大多数低收入国家中,农业部门普遍变现不佳,无法达到生产力要求。在该方面,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增加对农业技术的投资还有待提高;其中,来自于高收入国家和国际开发银行的外援投资将发挥关键作用。可惜的是,农业已淡出全球发展议程,但农业研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更多的外资。相比之下,Thompson教授指出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提问环节,Thompson教授一再强调要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一定要解决世界贫困问题,也同时表示了对非洲亚撒哈拉地区粮食生产力的期望。非洲亚撒哈拉地区生产力的潜力将有赖于政府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和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撰稿人:蔡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