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美中心举办了主题为“文化旅行:现代研究中的中国古老形象”(TravellingCultures: Old Images of China in Modern Studies)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三名演讲者分别是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士布拉特·库麦科夫(Bulat Kumekov)教授、中美中心华涛教授、中美中心中方主任何成洲教授。
第一位进行演讲的是库麦科夫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中世纪阿拉伯和波斯前往中国的旅行家”(MedievalArab and Persian Travelers to China)。库麦科夫教授于1957年毕业于苏联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专业,其后长期利用阿拉伯语文献资料研究中古时期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现任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国际钦察研究院院长。库麦科夫认为中世纪中亚对于中国的记载应当从7世纪的穆斯林史书开始研究。穆斯林史书认为人类最开始居住的地方是东方,而他们认为中国处在东方的中心位置。在当时的中东人眼中,中国是一个遥远而崇尚知识的国度。在7世纪,有学者将世界分为五个部分:头(中国)、两个翅膀(突厥可萨、印度)、胸脯(麦加、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尾巴(埃及的亚历山大附近)。8世纪的学者更是用当时的度量衡估算了中国的大小。随着交流的增多,中亚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增多,8世纪的中亚学者开始分别对中国和突厥进行专门的研究。另外,库麦科夫教授认为现在从中亚视角下对中国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的领域是9到10世纪的中东旅行家的旅行日记,这些史料在阿拉伯和波斯都不鲜见,应该受到重视。
接着,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华涛教授带来的“〈史集〉中的中国名称”(Namesof China in Jāmi` al-Tāwārīkh of Mongolian Iran)的演讲。华涛教授现为申慱sunbet官网入口中美中心教授、申慱sunbet官网入口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北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史集》是中世纪著名世界通史,又名《集史》,波斯文,由波斯伊儿汗国宰相拉希德丁(Rashid al-Din,1247~1317,又译“拉施特”)编纂,成书于1300年~1310年间,是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历史巨著。《史集》中,称呼中国北部为“乞台”,而将中国南部成为“摩秦”。对于这种称谓,学术界的争议点在于:拉施特在编成《史集》之时,忽必烈已经灭南宋,建立了元朝,《史集》将中国分为“乞台”、“摩秦”是什么原因。韩国学者金浩东认为,除了汉人之外,“一个中国”的概念并不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因而《史集》中会有对中国的不同称谓。华教授则认为对中国称谓的差异源于《史集》的成书过程:拉施特在书中对中国的描写借鉴了来自于中古时代穆斯林文献的基本知识,包括:游记、传闻、道里描述、气候带描述和地图。华教授饶有兴致地与听众们分享了马蒙地图、托勒密地图、伊德里希地图,从中可以看出中东先民对世界和中国的认识程度。
作为第三位演讲者,何成洲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图兰朵’在中西方中的流传”(‘Tulan Daughter / Daughter ofChina’ Traveling Between East andWest)。何主任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现代戏剧、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北欧研究、易卜生研究、性别研究。《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作品,描述的是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宫廷故事。何教授向在座的听众介绍了图兰朵故事的流传:从中东的《一千零一日》到波斯翻译版,再到德语翻译版,再到席勒(Freidrich Schiller)的戏剧版,最后是普契尼的歌剧版,各个版本的故事情节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歌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今夜无人入睡》(Nessundorma),而最著名的版本当属帕瓦罗蒂。《图兰朵》的中国本土化的箭头人物是张艺谋,他在1998年和2008年分别在故宫和鸟巢作为导演排演了该剧,特别是第二次排演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与消费市场紧密联合,获得了热烈反响。此外,中国的京剧、川剧等本土戏曲也对《图兰朵》进行了改编和演出,体现了多方向的跨文化合作。
讲座的时间虽短,但民族学、历史学、文学的多元视角的碰撞却十分精彩。本次讲座的三位演讲人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其深厚的学识贯穿讲座全程,丰富有趣的主题让在座的听众获得了新知识,也获得了新思路和启发。
赵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