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LECTURES

中美中心“环球论坛”第118期: 夏亚峰教授讲座

时间: 2015-01-04

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现状——来自美国的报道


2014年接近尾声之际,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教授、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亚峰教授于1231日应邀来到sunbet申搏,为中心师生进行题为“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现状——来自美国的报道”的精彩演讲,提纲挈领又不失详实地介绍了近15年来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情况。夏教授曾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与申慱sunbet官网入口以及sunbet申搏渊源颇深,所以今日面对中心师生,多有感慨。

夏教授从传统外交研究讲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国外交史研究的边缘化和复兴历程。他指出,传统外交研究的课题主要是战争的根源、帝国的兴衰、条约的签订等,关注的是大国关系、战略、地缘政治划分的国际体制。而现在,美国大学在延聘美国外交史教授时,已经不再使用美国外交史、美国对外关系史这样的传统学科名称,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与世界”等字样,虽然所聘用的教授的研究方向仍然是美国外交关系史。不仅如此,随着美国史研究的新方法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史研究法和八九十年代文化史研究法的兴起和盛行,外交史和政治史研究越来越被边缘化,出现了被称为“梅尔恐慌”的现象。19611988年这二十几年间,曾经几乎被外交史学家所垄断的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中却没有一个与外交史研究有关的学者。

但是,在经历了198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美国外交史研究得以复兴,并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转变。夏教授从几个方面详略得当地阐释了这一转变。

一个转变是采用了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美国的外交史学界除了重视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在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中的作用之外,也重视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体系的研究,用以剖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夏亚峰教授简单介绍了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几种主要意识形态,包括:天定命运、美国例外论、自由发展的思想体系、让世界为了民主制度的存在而更加安全、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等。夏教授指出,在最近10年,连西方冷战史研究领域以注重权力和物质力量在外交中作用著称的领军人物加迪斯和莱斯特也开始向意识形态方向倾斜。

   文化转向:种族、性别、文化与对外关系,是夏教授本次演讲的重点。夏教授指出,“文化转向”自1980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出现以后,由于不断引进新的研究对象、新材料、新主题、新的解释视角以及新的方法论,给美国外交史研究带来深刻的革命性变化。与先前注重研究国际政治或美国国内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同,文哲史研究者们特别强调对种族、性别以及宗教话语等因素在美国对外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夏教授分别针对这些因素列举并剖析了诸如埃米莉·罗森堡的《传播美国梦》、霍斯曼(Reginald Horsman)的《种族与天定命运》、埃申(Penny M. Von Eschen)的《反对帝国的种族》洛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的《战争余烬》、霍根森(Kristen L. Hoganson)的《为美国的男子气概而战》、安德森(Carol Anderson)的《不要仅仅盯住奖杯》等代表性著作,介绍了黑人对外交政策影响的发展轨迹,以及男性话语下领导者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并通过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例子生动地论证其观点。

    夏亚峰教授也简略地阐述了“跨国转向:国际社会中的美国”这一外交史研究的主要变化,但表示,“民族国家仍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演讲中夏教授坦承,目前有些主题的研究仍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同时,一些美国外交史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了“去美国中心”的倾向。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要重视比较历史研究方法,将美国的权力置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也应该重视外国政府和人民的作用。但同时,夏教授也认为,民族国家仍是研究的重要对象,且美国确实是个超级大国,所以正如洛格瓦尔所说,有些主题和历史阶段,必须是以美国为中心来理解国际史。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过程中,夏教授以其博学与严谨为中心师生呈现一场学术盛宴,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师生对夏教授学识的敬佩,也欢送了旧的一年的离去。

 

(撰稿人:宋艳)

上一篇:中心主任何成洲教授应邀赴德国参加“表演概念之研讨会”

下一篇:中美中心环球论坛第116期: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Frank Rose先生讲座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