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下午,申慱sunbet官网入口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杨柳博士受邀,为中心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大陆的小成本喜剧和青年亚文化”的讲座。杨柳老师是国内最先开始研究中国大陆小成本喜剧的学者,此次,她也为中心师生带来了有关大陆小成本喜剧的最新研究结果。
杨柳老师先从小成本电影的开端影片《疯狂的石头》切入,引出了小成本喜剧的定义和特点。在《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所扮演的喜剧角色黑皮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问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2006年上映的《疯狂的石头》也刺激了中国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引发了产业的勃兴。随后,诸如《疯狂的赛车》等小成本喜剧电影开始大量出现。在产业勃兴的背后,我们开始思索为什么小成本喜剧电影从21世纪开始才有了快速发展。杨柳老师提出,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电影主要承担着宣传功能,直到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才从事业过渡到了产业。
通过搜集、分析2006年到2016年的电影数据,杨柳老师发现小成本喜剧电影对票房的贡献是最高的,小成本喜剧片开始成为产业支柱,拯救了中国电影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喜剧一直是国产电影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冯氏喜剧”奠定了深厚的喜剧传统。但不同于关注转型社会中的小人物的冯氏喜剧,2006年之后的小成本喜剧电影更强调喜剧元素,这些元素甚至可以独立于电影叙事本身,因而电影也更加消解与结构。而从2011年上映的《失恋三十三天》这部影片开始,小成本喜剧又经历了一个转变,更加注重后期的宣传发行。
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票房虽一路高歌,但其评分却远低于国产电影的平均评分,其荒诞、虚无与无厘头似乎只能供人娱乐。杨柳老师也从这个现象入手开始了讲座的第三部分,即小成本喜剧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从2006年到2016年,小成本喜剧的受众有了变化,生活在三、四线的城市青年和小镇青年构成了小成本喜剧票房的主力,而他们身上又带有一种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青年亚文化,即通过矮化自我来逃避社会的压力、抒发自身的不满,这也是现今社会诸如“佛系”、“丧”等词汇流行的原因。
最后,杨柳老师在问答环节和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一起探讨中国电影的现状,讲座也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 侯聪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