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6年,我国仍然存在着超过四成的农村人口。因此,为那些迄今为止仍然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找到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和社会情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具体问题具体操作,再从中吸取经验或许是更可行的办法。这也正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陈雯研究员与她的团队在陈庄所做的事情。她们一手摸索出的陈庄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给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2018年11月14日,陈雯研究员应邀来到中心分享她的经历,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建设知识农村:科学家在陈庄的生态实验”讲座。
在讲座的最开始,陈雯研究员先简单介绍了陈庄的区位特征,强调了当地各项优渥的地理条件和生物多样性资源,这是能够在陈庄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基础。接下来,她着重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去实践一个知识乡村,乡村的功能和需求以及乡村振兴的动力。
实践知识乡村的理由主要是针对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经济(Eco-Economy)和农业发展模式而言的。由于陈庄位于太湖流域的水源涵养地,基本处于政府限制开发的区域,因此实现生态经济就显得更为重要。
同时,乡村由于兼顾着生态品和农产品的提供地、传统文化保留地和乡愁所在、城乡人口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以及生态经济的核心发展区等多重功能,所以必须要寻找到一条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发展路径要做到绿色(干净、循环、低污染、资源化)、公平(社区参与、村民获利)和富裕(农民有知识、有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
而乡村振兴的动力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动力,包括资源、资本、人才和技术;二就是利益相关者,包括作为主体的农民、乡集体、地方政府、企业和大户。为了保持这种动力的持久性,陈雯研究员认为应该由技术取代资源、资本和人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促进农村的转型与富裕,而农民应该是其主体和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经由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导入和知识教育,最终形成“小而美”的在农民自己主导下的韧性社区。
根据以上思想和理论基础,陈雯研究员与她的团队为陈庄设计了具体的策划规划和运营思路。首先是要依当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农民所思所想和能力培养,构建发展框架。在规划策划及运作过程中,积极运用社区参与和信息教育赋权的手段,鼓励村民为主的社区营造;其次就是以知识导入和技术应用,形成推动农民富裕、乡村复兴、农业增值的发展框架,要富村民,富社区,富生态,探索“取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方式。
为了实现这种规划和运营思路,陈雯研究员与团队在陈庄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社区参与的调研与交流阶段以及实施中的调整阶段。
首先是社区参与的调研与交流。因为大多数乡村社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城市边缘的乡村社区,这类社区更多地承担着城市化的功能;另一种是靠近旅游地的乡村社区,发展的重点在于提供旅游服务;最后就是依靠资源发展的乡村社区。所以,为了找到一条最适合陈庄的发展路径,就必须先熟悉关于它的各类信息和特征。最终,通过对台湾团队和中科院调研团队的引入,她们对陈庄的生态环境,乡土、建筑、民风,村民的状况与需求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也正是基于这三年多的调研,她们放弃了原本政府希望的旅游规划,转向包括产业、空间、基础设施、运营方案等在内的多规合一的乡村转型规划。
但这种规划的实现需要当地村民的支持,为了获得村民的信任,她们多次组织了村民大会,逐步形成了村民议事制度,对村庄是否搬迁、发展意愿、道路需求、房屋修建流程、合作联盟、教育培训需求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随后就是对村民进行具体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主要是有机和自然农法种植培训,现有的成功案例包括营养液的制作和土著微生物的培养。而之后的培训项目覆盖范围会更广,涵盖生态导览和新农村建设导览培训、私房美食进修、民宿经营与服务礼仪培训、农民产品营销与管理培训和庭院改造和农村美学培训等多个方面。由于当地农业与环境系统结合紧密,所以她们也在试图利用科技对乡村供水、污水处理、水质净化、固体垃圾资源化利用进行全面建设与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陈雯研究员和团队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供水方案、污水治理方案和选址问题都经历了多次调整才找到正确的方向。她们最终选择了改进小型供水站和在聚居区采用真空源分离污水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并逐步开始推动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和升级,形成示范村分散化的污水治理方案,整合负压源分离资源化系统产业链、降低户均成本(从户均3万降低到1.9万)等项目。这个过程需要当地村民持续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村民大会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调动了村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她们能够最终在各种利益博弈和政治游说中胜出,与她们的坚持和村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陈庄自然农法种植下的农产品开始丰收并通过微信群初步形成农产品生产销售小组,许多年轻人也返回陈庄,加入到自然农法种植和导览培训的队伍中来。另外,通过近5年对当地的水质、气象、土样和航拍资料的搜集,发现当地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的陈庄,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整合社会资源的公共开放平台,吸引了许多调研、科研、设计团队和志愿者的目光,成果显著。
虽然这个过程仍然存在着村民内生转变的“慢”与村庄改变的“快”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更关注乡村物质景观营造,忽略村民利益和生态建设的本质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政府对自然农法产业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比起村民,离市场更远,敏感度更低,对政治收益的需求有时超过了对当地发展的热情。但整体看来,在陈雯研究员和团队的努力下,陈庄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而政策和观念可能就要留待时间慢慢转变了。
在讲座结尾的互动环节,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家的疑问主要集中在陈庄模式的特殊性和是否可复制上,陈雯研究员对此做出了解释。她强调陈庄发展模式的内容是独特的,整个复制比较困难,其他地方需要需要找到自己的特征和优势,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做出不同的东西。但陈庄的发展路径是可以复制和借鉴的,比如她们在陈庄推动社区参与和村民大会的经验等。也可以选择复制陈庄发展模式中的某一部分,或者与企业、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合作,让陈庄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来增强说服力,继续推动其他地方生态农业和知识乡村的发展。
(邹悦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