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中美中心?看看他们的答案
中心证书项目正在报名
更多招生详情请见
中美中心2025年证书项目开始招生啦
中心硕士项目推免招生工作也将启动
更多详情请见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网址为https://yzb.nju.edu.cn/main.htm
1、蒋和真 2024级硕士在读
商科女生的三跨考研之路——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我本科读的是经济学,在这种self-motivated的商科大环境中,我也将自己身体里的钟拧得紧紧的,一份实习接着一份实习,看着自己拿到的实习title越来越好而感到机械的开心。
日复一日,做着没那么喜欢的金融工作和并不感兴趣的科研内容,我感到麻木,好像自己只是在复刻一条“正确”的道路,但不是属于我的道路。
大三的暑假,因缘巧合我开始阅读刘瑜老师的《可能性的艺术》,我为书中各个国家的奇闻轶事感到新奇。渐渐地,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生根,我想跨考国际政治。像艺术家常常从雷电、暴风雪中获取创作灵感和慰藉一样,我也迫切地想要逃离原来的城市和专业,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强烈——一直在规则和轨道中运行的我想要这次离轨。在做了大量的功课后,我选择了中美中心的硕士项目,选择来到南京这个安静又生机盎然的城市。
时间流转,不知不觉间,这已经是我在中心学习的第二个学期了。参加中心校友的主题讲座《做时间的朋友:长期主义的生涯观》时,学姐分享说“她理解的生涯就是一颗颗真实又并不那么完美的珍珠串起的项链,每一颗珍珠都代表了当时那个节点你做出的人生选择”。我很喜欢这个比喻,串起的不只有一个个选择,也是一路上交织的喜怒哀乐和更替的四季。我很开心当时的我勇敢地做了那个选择,义无反顾地来探索未知的天地,寻找属于我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有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在欢声笑语和唇枪舌战中大口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安心,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开始向内建立,开始更加爱自己和这个世界。
2、叶维佳 2024级证书班在读
也许你需要一段Gap Year

在感到迷茫彷徨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一段可以静下来的时间好好思考,一段属于自己的gap year。中心证书班的一年时光是属于我的gap year。
就读证书班,我们可以获得的不仅是一纸证书,还有广阔的选择与坚实的支持。中心学科多样,下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比较与国际法,能源、资源与环境,中国学,美国学等6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我本身是国际政治专业的,但是我在中心还选择了国际法、国际经济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在全面的学习中,老师们给了我最认真负责的讲解,让跨学科的我也可以轻松掌握。在课堂之外,中心还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讲座,认识行业大佬,从银行证券到医疗健康,从国际公关到经济法律,从人工智能到政治风云。
好不容易的gap year,当然要玩好,睡好,过得好!上海路南大高级“公寓”等你入住。中美中心位于南京鼓楼区最繁华的地段,出门可见紫峰大厦,学校出门20米左右即4号线与5号线地铁口,步行20多分钟就可到达新街口商圈,附近的金银街与陶谷新村更是周末打卡的高频之地……探索南京的机会很多。
3、赵韩晴 2024级证书班在读
中心在我人生规划中承上启下

我在本科阶段修读会计和法学学位,但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关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企业社会责任(CSR)方向的内容,萌生了想要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念头。所以在申请中心前我的主要诉求有二,一是补足该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二是我想要体验一下国外的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的。中美中心正好有能源、资源与环境(ERE)方向的课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把握的机会。
中心的师资力量强大。选课时期一直听说有一门ERE课程难度比较大,但当我发现授课老师曾为欧盟、沙特等提供资源环境方面的建议,这不得选一个听听!课程都挺具有实用性,教授们会引导大家运用所学框架分析现实问题。有些老师还会在课程中安排嘉宾分享环节,因此可以听到不少来自学术和实践的多样化声音。
我最感谢中美中心的,是它真正在我的人生规划中做到了承上启下。中心为所有学生提供非常热心的就业服务。我们不仅可以预约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一对一面谈,还经常能听到高质量的就业主题分享会。我便是在其中一次分享会中邂逅了我心仪的工作岗位和团队。得知我的意向后,中心的牛小虎老师热心且专业地为我辅导如何修改简历、如何准备面试,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与肯定,这份支持一直陪伴我拿下最终的offer。
4、李妍枢 2024级硕士在读
像伊丽莎白看到达西先生的彭伯里庄园一样

通过在中心就读的本科学姐,我了解到申慱sunbet官网入口中美中心的存在。到了九月,太多学校临时发布推免选拔的通知,让人焦虑混乱。中心是为数不多提前一周就发布通知的,并且在邮件中明确说明了日程安排、考试方向,让晕头转向的我能够平稳地安排参加推免考试。
考试结束后,学姐带我在中心里闲逛。尤其是当走进学姐的寝室时,我像伊丽莎白看到达西先生的彭伯里庄园一样,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双人寝室、独立卫浴、定期打扫。一想到未来两年我都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怡然自得地生活,就觉得无比幸福。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离开家上学的人,我期待异地求学。作为一个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我更渴望一个跨文化、多语言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好像没有不来中心的道理。
“Study hard, play hard”是中心生活的“指导思想”。
Study Hard,指你将会面对每周上百页的中英文阅读材料,不定时的课堂报告、小作文、案例分析。如果有余力,可以像我一样,本科学习国际政治,在中心选择了国际法方向,还心心念念地听《比较中美经济》,有空还要去听听AI大数据和时政相关的讲座。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之下,中美同学对于问题截然不同的看法。
Play Hard,则是中心的快乐来源。我尤其喜欢中心的学生文体中心,可以极大地拓展自己的兴趣边界。各类乐器、书法、台球、运动,我总是能在文体中心刷出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到新技能,或者安安心心当一个观众,在练字的时候听隔壁钢琴室的音乐与歌声。
5、付豪迪 2024级硕士在读
逃离大厂再觅桃花源

在就业极具挑战性的当下,辞职考研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惊险的跳跃,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是拥有一份稳定光鲜的工作,还是一份傲视群雄的学历都不能被认定为人生的上岸。思绪回到一年前,逐渐地我好像在数字和会议的世界里失去兴趣,倦怠感和迷茫感同时折磨着我的身心,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这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可以让我奋斗终生的事业。我想寻找一个团结且多元,开放且包容的地方。
我想我找到了。在中美中心的开学典礼上,李晓蓉主任说这里可以教会你真正的开放包容。马上我就感受到了不同凡响的震撼。
我遇见了一群非常有洞见的同学们,他们告诉我:不同意要比同意更加重要。我终于有了发表意见或者异见的勇气。
我遇见了如此好的老师:他会认真地阅读你每一份作业并且发现你的闪光点,指引你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会因为学生的观点而眼眸闪动,他会说:“我的观点不重要,你的观点才重要”;她会准备大量的案例帮助从来没有法律基础的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也会鼓励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同学提出质疑:“你们有一天也可以弥补现在理论的缺陷”;他还会一直说:“我在这里,就是为了帮助你们的。”我描述的不只是一位老师,而是中心的每一位老师。他们虽然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学术先锋,但都谦虚严谨,全心全意地对待学生。
6、博文 2024级硕士在读
“和而不同”的具象化

对中心的初步认知是在知乎问答“中国有哪些条件好的高校宿舍”,觉得硬件设施各方面都符合期待,后来敲定专业是国际关系后,最终选择中心。一方面是两年学制很吸引我,另一方面是对于读研生活确实寄托了一些乌托邦式的想象。
我一直觉得国际关系是一门感知大于理论学习的学科,跨考过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我都是一知半解,停留在名词的认知上,机制和结构到底是什么,博弈和斡旋和我有什么关系,一切在我来到中美中心之后有了答案。
我在入学前确实为能否适应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生活感到焦虑过,甚至焦虑到提前在暑假报班学习英文学术写作来缓解。到中心上学之后发现,教授们的口语都比较清楚,也很平易近人,课上没有反应过来的或者没听懂的也很愿意课下解答。中心天然提供了一个适合练习口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之间也会自发组织语伴活动,要做的只是张开嘴巴,扔出话题,快乐讨论。
“包容”是我在中心就读感受到的最大特征。这里足够“大”,大到平台提供了很多种人生的可能性去大展拳脚,大到人类样本的多样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极致;这里也很“小”,人与人的关系联系紧密,我们为每一位过生日的同学在群聊里送上生日祝福,在每一场派对里尽情播撒欢乐,在课堂上教会了所有人用南京话喊"么得事"。
我很感谢中心,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宝贵的、志同道合的友情,跨越国界与语言的友情,这里让我真切感受到“和而不同”的产生与具像化。在这里,饮食、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朝夕相处的真诚与包容消解的。
7、宫学阳 2021级硕士校友
学术严谨与日常温度

中美中心的课程强度不小,阅读量大、写作要求高,但正因如此,这段经历也格外锤炼了我的研究能力与逻辑思维。建议新入学的同学们不要局限于主修方向,中美中心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为录取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课自由度。只要时间允许,不妨走进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各个方向的课堂,拓宽知识边界,增强综合视野。
中心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在这里,我们与老师的关系远不止课堂上的“教”与“学”。在中心老师的带动下,每天中午饭后,我们准时集合在乒乓球室,一拍一击间,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晚饭后,台球室则是另一处温馨的聚点,几杆台球下去,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我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熬夜准备论文,也在南京的四季更迭中,一起经历了人生中最纯粹、最专注的时光。即便如今我们分散于世界各地,但仍保持着联系,这份友谊成为我走出校园后最珍贵的精神资产。
我们还组织过一次露天烧烤活动。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难得地抽出时间,大家在户外摆上炭炉,围炉而坐,聊聊家常,吃吃烤串,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至今难忘。烧烤的烟火气,让彼此的距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