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应申慱sunbet官网入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unbet申搏(以下简称“中美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金衡山为中心师生作题为“遏制政策与冷战思维:政治、文化和文学”的讲座。中美中心历史学和美国学研究教授周仁华(Joe Renouard)主持讲座。
主讲人金衡山
主持人周仁华
金衡山教授从政治、文化和文学等多个层面对冷战思维这一内化的美国集体逻辑进行了解读,富有洞见。
他指出,冷战是“一个动荡、焦虑、混乱和矛盾的时期”,其危险程度在某些时刻甚至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战争,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时期”。冷战期间,世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分为两大阵营,美国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社会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
讲座现场
政治层面
从政治角度出发,金教授解读了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长文、遏制政策、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麦卡锡主义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文本和战略决策,展现了冷战思维形成的政治背景与历史过程。金教授指出,20世纪40 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美国知识界曾出现过一批深受左翼思想影响或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不少人在思想上经历了“左—中—右”的转变,而知识分子对于美国“认同”的形成也经历了“反思—批判—重构—共识”的曲折过程。这些知识分子的言论深受美苏对峙、冷战思维的影响,他们的发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与公众认知。
文学层面
从文学视角看,金教授谈到当时许多作家不得不面对冷战氛围的现实,他通过解读冷战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说明了冷战氛围与作家写作之间的互相构建与复杂联系。在这些作家的创作中,冷战思维不经意地影响着他们的素材选择、人物刻画、情节构想与思想表达。例如,在当代著名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中,主人公就曾表示冷战是其每天早上起来的原因。此外,金教授还剖析了作家塞林格(J. D. Salinger)出版于冷战初期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指出其中象征寓意与遏制政策间的关联。通过分析作家艾里森(Ralph W. Ellison)的思想转变与写作历程,金教授探究了其作品《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与自由主义共识之间的关联。金教授表示,一些作家们关于冷战的反思,特别是对于冷战思维的批判,也是在研究冷战和文学的关系时值得注意的内容。
文化层面
在文学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大众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金教授指出,大众文化通过音乐、绘画、电影等媒介,使冷战思维在文化场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在美国社会与生活中发散式渗透。
讲座现场
问答环节
讲座最后,金教授在问答环节就冷战思维的演变与存续、冷战时期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金教授认为,冷战思维不会消失,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对冷战思维的解读看到“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思维的弊端,以史为鉴。研究者要尽量避免单一思维,学会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文字: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