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6日,申慱sunbet官网入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unbet申搏(以下简称“中美中心”)邀请申慱sunbet官网入口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但汉松为中美中心学子带来一场关于“小说与恐怖——‘归零地’的文学如何可能?”的专题讲座。sunbet申搏历史学教授、申慱sunbet官网入口民族与边疆中心教授华涛主持讲座。本次讲座通过ZOOM会议平台向中美中心全体师生开放。

主讲人 但汉松

主持人 华涛
一、Ground Zero和911
但教授借一系列问答串联讲座,从文学的视角对911事件及其后的影响做了更深入的分析。针对破题问题“911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但教授讲到,许多学者认为911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甚至是历史的终结,大国博弈的恐惧让位给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然而,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回归,911作为重要的历史标志,其意义仍旧在不断地生成过程中。

随后,但教授回答了“归零地(Ground Zero)具体指什么”以及“911文学是什么”这两大问题。“归零地”本意指911事件发生后的那片废墟,是创伤的象征。然而“可怕的废墟,可怕的暴力(Terrible Debris,Terrible Hubris)”能更好地定义归零地对人们而言复杂又矛盾的意义。911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从归零地出发形成的文学形态,与主流媒体相比较,可以在归零地上产生反话语(Counter-discourse)。

但教授讲述其写作《跨越归零地:21世纪美国小说研究》这本专著的出发点,认为911后的二十年间,欧美文学被一种使命感困住,而文学需要介入后911时代,提供一种文学的叙述,以更好地阐明这个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但教授从“Debris”与“Hubris两词切入,进一步深刻透彻地介绍了其著作及911文学。
二、历史、恐怖与创伤
从“Debris”的角度而言,四大关键词值得谈论:历史视角下的恐怖主义(Terrorism )、艺术与恐怖的关系(Holy Terror)、在废墟上的见证(Witnessing)以及创伤问题(Trauma)。
首先是关于恐怖主义的历史。恐怖主义在流行文化中被想象为某种文化特有现象,但这是一种错谬的偏见,恐怖主义不是某个文化、制度独有的,背后的恐怖暴力、恐怖想象是现代性出现以后特有的现象。从法国大革命、无政府主义者、斯大林时期、再到现代,“恐怖”的词义一直在变迁,此外在西方文化的源头一直存在着一种狂暴的力量。每当一个社会越想建设完全理性的秩序时,就越容易陷入非理性之中,这意味着恐怖分子并非外在于我们的文化,这种他者性实际存在于自我的核心中。
关于艺术与恐怖主义,但教授指出,前卫艺术家与小说家与恐怖暴力之间存在暧昧关系或奇怪的链接,他们欣赏艺术中的恐怖、暴力,但是仍然会坚定捍卫每一个独特而矛盾的生命而非毁灭个体。

关于废墟上的见证,但教授强调911文学的使命是要见证倒下的人(Falling Man)、见证绝望哭嚎的人。见证不是法律的证据,可能会有记忆偏差,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行动,通过讲述而拒绝遗忘。911文学创作者希望建立连续的叙事,去见证那种不可见证性、不可描述性及不可再现性。
最后,关于创伤。但教授表示创伤理论在文学中变成了一种历史记忆问题,当我们经历了灾难后,会陷入一种矛盾,既想讲述生的危机,又要讲述死的危机。创伤幸存者的相互讲述并不在于拼凑真实性,但依靠讲述可以打破创伤后遗症,帮助受害者走出来,建立更积极的思维。但教授认为911文学要基于历史的思维,超脱固定的时间点,才能实现反话语的文学作用。

三、无政府、暴力与他者
但教授的第二个关键词“Hubris”则指向无政府主义者(Anarchist)、暴力(Violence)与他者(Others)。
无政府主义者是恐怖分子的前身,911文学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解读。19世纪末狂飙突进的无政府主义者与反恐怖主义行动共生,英国的反恐政治机构叫做政治保安处即政治警察。从政治保安处开始,西方国家的反恐在超规则的、知法犯法的灰色领域行动。
就暴力而言,人类对暴力的迷恋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从神圣暴力到神化暴力,都存在对暴力的美化,然而不管以什么样的目的为暴力讴歌,都令人不安。暴力美化论的反对者汉娜阿伦特认为暴力只会导致政治无效,暴力到极限就是极权主义,到最后会让人的个体变得多余。加缪则坚持反对法农、萨特等左翼分子以未来的名义实行暴力和历史反抗,反对以恐怖主义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这种反抗只会带来恐怖、暴政和专制。

在他者的概念中,列维纳斯认为他者性的体现在于裸露的面容及其释放的信号。但教授指出,如果将“他者”带入911语境中就会变得很复杂,我们要把劫机犯想象成同胞、还是视为魔鬼?列维纳斯的伦理学,离开了之前的本体论,认为我们与他者之间的遭遇,都不一定是和美的关系,但是他者身上具有的无限性,总是吸引我们去超越,但又无法抵达。

讲座最后,但教授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911文学其本质希望人们超越归零地,但是每一种文化身份都有无法超越性和局限性,那么人们当真可与另一种文化共情,可以摆脱文化身份的束缚吗?后911时代跨越归零地的文化愿景可以实现吗?这些问题将启发各位同学不断内省自问、求知探索。
华涛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华教授说,但教授的讲座和他的专著,让我们看到欧美特别是美国文学界在911之后,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华教授还说,就自己从事的伊斯兰历史研究而言,这里研究较多的是反思伊斯兰历史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境;而但教授展示出欧美文学界的进一步思考,非常值得关注!华教授表示,非常期待今后历史学和外国文学两个领域的学者,就类似主题有更多交流!
文字:侯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