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心校友-吴美娟的职业经验分享:以NGO行业为例

时间: 2014-12-12

           


    2014年12月11日晚上7点,sunbet申搏2013-2014届证书项目校友吴美娟在C203教室给中心的同学做了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行业的工作经验分享。

    吴美娟是南京市爱德基金会教育与国际交流项目的负责人之一,2010年入职。她整个演讲中把自身的经历贯穿于各个部分,形象细致地为在场各位讲解她所看到和经历的NGO,受到在场同学和老师的一致称赞。

   

首先,人们在谈论NGO时会想到什么?到场的同学中有些已经有过志愿者工作或者实习的经验,从事有关翻译、养老助孤等相关工作。这些实际的经历跟人们想象中的公益组织的工作有何不同?公益组织应该怎么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公益组织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们是真实存在在社会生活中的 发现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并且利用自身优势去解决问题。

比如网络上盛传的蔡延青(阿菜)的题为《改变世界的年轻人》的环球社会创新采访,已足迹踏及十几个国家,在五十多个城市采访了50多位社会企业家和创新者,用文字和影响记录世界各地年轻人用创新的方法积极改变社会的故事,由此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社会创新中来。

那么,现代公益与传统项目有何不同?在思考路径上,传统模式是发现某个社会问题 - 分析社会问题 - 解决问题;而现代公益项目是发现某个社会问题 - 用问题树分析各种原因 - 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风险评估。

这点上吴美娟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以前去帮一个村庄寻找新的水源,建立水渠,村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等到工作人员回访时却发现了许多之前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本来村民可以取河道里的水,有了新的水渠之后用水方便了,很多人不再爱惜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村民不再需要走很远的路程取水,有了更多闲暇时间,这些时间却被用来聚众赌博。如果采用传统项目思维方式,这件事情到回访环节之前似乎已经结束了,但是运用现在公益思维思考会发现许多潜在问题。

    做公益需要什么的素质或许是有爱心、热情、耐心,也可能是有号召力、信仰和财富等等。吴美娟说不管想做公益的人具备什么优势、有着怎样的动机,他们必须知道的是,被帮助者真实需要什么的东西有可能是跟组织者的计划不同。比如她去鲁甸灾区做灾后评估和调研时发现同事列出的灾区重建需求,如重建学校并不是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他们那时最需要的是供水,修路而不是教育。

    演讲最后,吴美娟分享了她作为NGOer的日常生活:随时待命、文案工作及审计财务工作、乐于助人等是常态。4年的工作经验使她的足迹走遍中国的很多省份,她建议同学们在考虑做公益之前不妨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公益?想要从中获得什么?对她而言,她喜欢有挑战性、多样性且忙碌的工作状态。

    以下是她推荐的一些公益项目的网址:

基金会中心网

NGO发展交流网/公益服务网

爱德基金会官网

2014爱德“益加毅”环城阔步活动

 

(撰稿人:阙梦婷)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