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绿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海峰教授到访中心。黄海峰教授同时还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资深教员和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全球执行董事长。他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经济转型的比较研究。此次到访中心,黄海峰教授为中心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经济转型之路——21世纪的绿色变革”的讲座。
经济转型分为三个方面:经济制度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黄教授的这次讲座的重点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向绿色经济的转变。
20世纪的工业化革命为人类带来了便利,这是一项光荣的历史进程。然而,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许多国家仍存在贫富悬殊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使得人们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怀疑。工业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等。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教授认为这是我们城市化建设方式出现了问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碳排放国,国际压力也日益加剧。地球的生命还能延续多久?增长的极限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目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难题主要有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不足,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再生率低和对外资源的依赖度还将提高,这也会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棕色经济发展阶段、绿色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色经济发展阶段。棕色经济主要是物质化的增长模式,依赖于煤炭等资源的消耗;绿色经济是减物质化的增长模式,讲求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资源循环减量化;金色经济则是非物质化增长模式,利用地球以外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倡导生态经济。黄海峰教授认为中国现在处于绿色经济开始发展的阶段。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教授认为发展方式主要有三个要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细节上来说,可以从土地、劳动、资本、文化、教育等九个方面来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基层做起,需要政府、企业、人民一起努力,促进转型。
针对产业层面的转型,黄教授的建议是可以从文化产业入手,发展软实力,例如美国的好莱坞那样。企业层面的转型则是提升转型的动力和战略,如促进市场透明度等。此外还要建设高层的管理团队和积极利用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总而言之,绿色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环境之间的平衡,减少及再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其中,绿色技术创新是关键。黄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如德国的被动房、美国博尔德绿色产业模式以及意大利米兰的绿色建筑——垂直森林。同时,黄教授也讲述了他自己所进行的中国绿色经济实践,如屏山县的发展。通过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贫穷的小地方现今发展成了一个环境友好、具商业优势的旅游地。
如今的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和平环境下,知识革命尤为重要。国与国之间要加强绿色经济的合作,共享知识产权。运用新的思考方式和技术,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后黄教授以三行小诗“谱绿色发展之曲,圆绿色创想之梦,展绿色财富之图”结束了他的演讲。
整个讲座过程中,黄教授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并结合其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从这些事情中我们也受到了一定启发。黄海峰教授还引导我们用哲学思维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让我们获益匪浅。讲座结束后,中心的师生们踊跃提问,使得大家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