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强 HNC ‘06-07
2016年3月26日,中美中心南京校友月读会首期活动如期举行。该活动设立的目的,是为中美中心南京地区校友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分享阅读,互通有无,共同学习。让中心的学习氛围,能够跨越时空,继续保留在我们的身边。
从选题和立意上,校友月读会以“有格调、接地气”为基本导向,即读书的内容在兼顾阅读品味的同时,也要体现时代潮流和生活气息,争取吸引更多的校友和同学积极参与。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交流学习,建立友谊才是最重要的活动成果。
第1期的分享主题是“舌尖上的阅读”,本期的主分享人带来三套书,这三套书分别代表了关于食物的阅读三个大的类别。第一类是技术技法类的图书,这种书数量最多,装帧印制精美,是做饭做菜的参考读物,一般不需要系统的阅读,适合于拿来做临时的参考。在这些书的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疑问,就是“知道做菜的’怎么办’,但是搞不清楚背后的’为什么’,一些细微的技巧,永远也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就引入了关于食物的第二大类阅读——关于食物和烹饪的科学类图书。近些年关于“分子烹调”的话题非常火爆,但是在这个阅读细分领域当中,哈罗德·马基的《食品与厨艺》一套三本,仍然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图书。有人以“烹调圣经”这样的溢美之词大加赞誉,似乎有炒作嫌疑,但是这本书非常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常见食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他们在加工过程发生的各种变化,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烹制一道菜,是我们很多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有知识的滋养,烹制过程会有更多一层的乐趣——对食物加工过程中的颜色、气味、滋味、口感的各种变化,都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能够说得上来“好的鱼汤为什么是乳白色”、“为什么虾一煮就变成了红色”、“为什么炖肉需要用文火”这类有趣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技能的提升,以及为随机应变、推陈出新做好准备。好奇心,不仅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美好生活中无穷乐趣的来源。《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的作者是果壳阅读的一位植物学家,虽然图书的装帧看上去很像是儿童读物,但是书的内容,是非常科学严谨的,时不时有化学术语从书中很扎眼地跳出来,但是轻松的文笔仍然让阅读轻松随性,让我们了解我们常吃的蔬菜背后的各种有趣科学知识。此外,这本书也再次暴露了科学怪的共同嗜好——充当“谣言粉碎机”,将我们常见的“苦瓜消暑”、“蒸梨镇咳”、“葡萄酒软化血管”等等迷思一一破解。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谣言粉碎有点可有可无,那么我们就要特别强调一下,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批判吸收、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更为可贵。第三类关于食物的图书,以《文明的口味》为代表,关于食物的文化和历史。食物不仅仅为人提供能量和营养,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情感、仪式、社会进步的载体和直观表达。这一点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相当集中和生动的体现。而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发掘和运用食品的文化内涵,塑造品牌形象,传播品牌故事,也是对于食品的文化价值的精明应用。
在读书内容分享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月读会不仅仅是一个读书分享活动,也是校友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我们很自然地切换话题,从食物聊到科学,从科学聊到东西思维方式差异,再聊到中心的课程和老师。中心为一届届的学生,提供了“共同却有差异”的学习体验。所谓“共同”,就是我们都能体会到严谨的学风、愉快的情谊、惬意的学习环境;所谓“差异”,是所谓“铁打的中心,流水的师生”,每一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新鲜事情发生,有一大群个性鲜明的面孔出现,这些都构成我们讨论分享,谈笑风生的话题。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却有这一条“学习探索,分享进步”的主线贯穿其中。有了中心这条纽带,素昧平生的校友和同学,也能立刻有仿佛聊不完的话题。希望在未来的月读会中,会有更多的分享、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欢乐,期待下一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