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中心20年

时间: 2007-09-27

-- 献给成立20周年的中心

 

任东来 

(中美中心86-88校友, 现任中心国际关系学教授 )

 

 

sunbet申搏成立20年了。中心刚成立时,就好像一个命运难卜、前途不明的婴儿,没有人敢保证它能够长大成人,事实也证明,中美之间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几乎一度置它于死地,自然界的 “非典”疫情也曾威胁到它的延续。但最终,这个孩子居然能够战胜命运,长大成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回头来看,它的成功还是要归功于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如果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不是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密切,如果中心不是位于既非政治中枢也非商业中心的南京,如果不是南大霍大两个学校历届校长的通力合作共度难关,中美中心可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对于我个人来说,中心的20年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我整个的学术人生与中心难分难舍。用一个老掉牙的话说,“我和中心共成长!”第一次听说中心,是1980年代初期《光明日报》上的一个消息,报道南大与霍大两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建立中心的协议。那时,我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所读硕士,对国内的美国研究动向颇为注意。接着,研究生院的《院报》提到了参与中心筹备的林紫炳和吴银根两位老师拜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温济泽、了解研究生院办学情况的消息。因为当时中心计划招收硕士后研究生,可以作为我未来求学的一个目的地,我自然非常感兴趣,读到消息后,特地向温院长(那时的研究生院只有很小,一百人都不到,很容易接触到院长)询问。他却给我泼了一头冷水,因为他根本不看好这个项目。在他看来,人文社科领域里的中美合作办学,涉及到意识形态斗争,是否值得、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作为一个老革命,温济泽的想法绝非个别。记得当时在我们新生入学时,社科院院长马洪和研究生院院长周扬,对我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战士”,其次才是做学者,并认为这是我们研究生院不同于“资产阶级研究院”的根本所在。实际上,他们的这些思想并非个别,而是代表了当时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主导观念,至少是这一领域内掌门人的主导观念。与此相对照,中心的倡导者匡亚明老校长,虽然也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信仰的老革命,但却与众不同,坚定地认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同样需要人文社科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办学。这一看法绝对是超越超群,因为在当时的绝大多数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主管官员看来,要想在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建立一个中美合作办学的永久性人文社科学术机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高贵的梦想。

 

我印象中,中心最早计划在1985年落成开办。当时我想,自己一时不能去美国研究美国,到中心师从美国教授研究美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当1985年硕士毕业时,中心还在建设中。由于我不想成为、也无力成为一个“战士”,只想成为一个研究学者,于是,就考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跟随杨生茂教授读美国史的博士学位。一年后,在经历近八年的艰苦酝酿和筹备之后,中美中心从梦想变为了现实,我也很幸运地成为第一批中美学员中的一分子。在中美中心的十个月中,对我和绝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纯英语的环境下学习,第一次有一个美国同学作为室友,第一次住上“宾馆式”的宿舍,第一次使用一个每天开放16个小时的开架式图书馆,······。最根本的是,严格的学术训练、认真负责的教授、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优越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让所有学员都对中心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原来,一个学校可以让你感到,这是为了你而开办的,她是“你的”学校,而不是“领导的”学校。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心校友,都对中美中心有着非常美好的回忆,把这个在自己学习生涯中最短的“暂住地”视为自己的母校,以“中心人”而感到自豪。

 

十个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我对中心的生活充满了留恋。为了利用中心所藏的国内最完整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文献来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在进修项目结束后,我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回中心做了半年的研究。不经意间,我成了中心最早的两位访问学者之一(另一位是当时政治系青年教师张明,他现在是美国小有名气的中国国防事务专家)。当1988年初春,我带着厚厚的博士论文初稿返回天津南开时,我不仅对自己的论文充满了信心,而且也对未来的职业怀有美好的憧憬。那时,我刚刚作出自己人生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的职业选择:成为中美中心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感谢当时的中心领导王志刚主任以及林紫炳、张怀亮两位副主任,是他们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在他们努力下,我又有幸成为中心正式成立后第一位加盟中心的专职教师,也是至今为止中心录用的惟一一位来自南大以外学校的专职教师。

 

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中心学员、访问学者和教师这三重角色的变化,也就此确定了我和中心的不解之缘,我想不会再有人重复我的经历了。此后,除了几次较长时间的在海外的研修和下乡锻炼外,我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心一步。在1990年代初,在南大最艰难的日子里,对中心的依恋和认同克服了来自外来的诱惑和召唤,我最终放弃了一度“远走他乡”的念头。在中心那个虽然温暖如春但却终年不见阳光的C311办公室,我一坐就是18年,从一个“学术青年”坐成了一个资深的教师。再过20年,中心将迎来其40岁的生日,届时我正好到了退休的年龄。到那时,希望我能够以“结缘中心40年”来纪念这个让我体会到学术和教育世界无限乐趣的精神家园。

 

2007-5-28于sunbet申搏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