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中心

时间: 2017-07-06

两年的中心生活在毕业典礼后正式结束了,提上行李,似乎闭上眼也可以从宿舍走到楼下的云南路地铁站,而每天走这路时不同的情绪都已化作离开时的心安。回想起来,中心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特别”二字。这一跨国合作教研机构不同于国内传统意义上的院系部门,也并非照搬美方的教学模式,而是两个母体——申慱sunbet官网入口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产生化学作用,生成的一个新的个体,即11=1”的模式。


三年前的六月,即将结束大三学年的我希望研究生阶段尝试一个新环境并再读些好书,以沉淀自己、夯实前行的“压舱石”,但对于目标学校、申请方向却没有成熟的头绪。偶然的机会,在与同学讨论将来打算时我听到了“sunbet申搏”的名字。也许是本科学习社会学,与跨文化研究有着天然的关联和兴趣,也许是“中美中心”这名字就显得很特殊。虽然彼时我并不了解中心,却已产生了“心向往之”的感觉,于此种下了“因”。期间通过相关了解与准备,三个月后,通过保研考试,我就此进入第十期硕士项目就读,两年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结下了“果”。

进中心感受到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教学模式。首先是强度很大,每门课一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许多中方同学对于美方教授开列的阅读材料开始时都并不适应。往往是好不容易读完这节课的材料,课一上完,两天后又有几十页的内容要看甚至paper要写。因此,一学期选五门课是建议的上限。而即使之前有在悉尼的半年交换生经历,刚开始我也并不适应,还不得不割爱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申慱sunbet官网入口——哥廷根大学德语精英班项目。

其次是课堂很“小”,除了硕士生跨学科辅导课和论文准备课,每门课多则二十多人,少则十个甚至更低。这样一来,课堂上就“无处躲藏”,却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和互动机会。例如我所经历的AraseKurien教授课前就会专门安排学生分享时事进行讨论或者提问。

第三,也是我认为中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学科。中心同时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比较与国际法、中国研究、美国研究、能源资源与环境等六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中美双方非常优秀的老师任教。就硕士生而言,除了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还必须学习其他方向的课程。这丰富了国际研究知识体系,并适应了交叉学科人力要求。我在Simon教授的西方法哲学史课上体会到公正的复杂性,了解到自由、权利等概念的历史性;在Joe的美国研究课上学习了美国农业革命历程,抑或摇滚音乐的诞生背景;在卜茂良和刘蓓蓓老师的ERE经济学课上比较研究了中欧碳排放交易机制;更在Webb教授的跨学科辅导课上体会到不同社会科学之间方法论的互通性……就我所学习的国际经济方向而言,大部分硕士生进中心前并没有经济学背景,但通过两年的学习,也可以运用目标语言及经济学理论进行定量分析和论文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中心的跨学科培养体系,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其实最初来源于Arase教授的全球化研究这一国际政治方向的课程。他在介绍全球化的趋势时揭示了实质是资本全球化,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资源有效配置假说,资本的自由流动并未带来利益最大化,而是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结合我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兴趣,在与导师商量后,我的毕业论文主题也就顺利地定为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路径研究,旨在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有效利用外资并减少外部冲击。而在论文中我也根据政治课程的启发首先对不同资本进行质性研究、分类讨论,再进行实证研究。这些都不得不归因于中心独特的跨学科特点。

中心带给我的第二个特别感受是不同文化间的师生以及同学间互动之密切。用何主任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说,中美中心是个“小地方,大世界”。中心在南大校园西北一隅,却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和同学。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在中心共同学习与生活。首先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很多,除了上课的近距离接触外,老师与同学一起在食堂用餐、在球场打球,有office hour给学生随时访问。我与导师Kurien教授在研二论文写作期间每周都会安排见面,导师除了在学术上帮助我外,在我遇到烦恼时也会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告诉我信仰的作用,在此非常感谢。其次是同学间的互动。许多中方同学会与外方学生同住一宿舍,在微信群和生活中大家也会围绕诸如美国大选等时事问题讨论。朝夕相处下就可以接触不同文化间彼此最真实的看法,更不用说中心丰富的课余活动创造的纽带作用。目标语言能力的提高就是这点很好的说明。在近距离的互动作用下,无论是中方学生的英语能力还是外方学生的中文能力都在一年或两年的过程中有所进步。而正是课堂上的近距离互动以及课下的相互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作用。记得第一学期舍友Jake在看了我的英语论文后就总结出了我虚拟语态薄弱的情况,然后运用他之前教英语的经验从母语者的角度完整地帮我梳理了相关语法,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也轮流实行“中文日”以及“英文日”,互相帮助。此外,诸如writing center以及兴趣小组等机制也通过促进互动增加了学习目标语言的机会。某种意义上,这比出国留学带来的语言进步更加明显。也难怪很多中心的同学能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这样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比拼中不落下风。

中心的第三个特别之处在于这里的氛围带给我性格上的塑造与改变。在之前交换的时候我发现外方学生更加勇于在课堂与生活中表达自己。来到中心之后我发现这里的环境锻炼并鼓励了同学的这种能力。几乎每门课都有的一次或多次的课堂展示、教授随时提问并鼓励发言的机制,以及作为系列讲座主持人的机会,都在无形中锻炼了我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此外,师生以及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氛围,甚至是公共演讲小组,也都使人敢于说出哪怕是错误的观点。而互相之间的鼓励也能在方方面面给人以极大的信心。犹记得研二上学期时求职较为繁忙,Webb教授的论文辅导课要求写的论文计划书草草了事就提交了,之后的课堂展示也未有太多进展。Webb教授在反馈邮件里写道,“You do have the ability andpotential to push the analysis to a more ambitious level, so it would beunfortunate not to do so”。与失望和批评不同,这样的鼓励反而鞭策我完成好论文,写出创新,而最终论文也得到了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中美中心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多元性有了更包容的态度。所谓“语言即思想”,客观的语言是主观思想的凝结。学习语言不仅提供了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方式获得的途经。我们在中心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也学会用对方的思想思考问题。例如今年毕业典礼上美国同学江泰宏的发言运用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阐述他对为人处事方式的理解,就非常有中国文化色彩,让人印象深刻。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明的冲突”仍然不断,促成文化理解与融合并不容易,此时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得在秋招一次面试时,面试官得知我来自中美中心,有意无意间希望我对中美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区分,我的回答是:“在中美中心,我更加意识到在一定准则之上,许多问题并不是好和不好的黑白判断,而是适合与不适合的选择”。这得到了对方的点头默许。所以在中心,我们学到的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求同存异。

以上是我心中那个特别的中美中心,由于篇幅有限只能撷取部分,也无法面面具到。但千言万语,我对中心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此也特别感谢一年或两年来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中心人,你们共同编织了一段难忘的回忆。同时希望这篇文章能吸引优秀的你来到中心,感受这一特别的地方。中心如今“三十而立”,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堪称合作机构中的典范。尤其是诸如新设立的“黄成凤奖学金”“南京学者”项目,都为有志于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同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因此,只待你的加入,构建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中美中心!

(撰稿 何昊白)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