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前任华尔街日报北京记者站资深记者、编辑 Ian Johnson 先生为中心师生做了题为“承平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ournalism in China During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的演讲。


作为在大中华区驻点任职十多年的“中国通” 和在业界驰骋多年的资深记者,虽然已于2001年调任华尔街日报驻柏林记者,Johnson 先生从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历程、西方媒体驻华记者角色的变迁和新闻传播业本身的发展等视角,全方位地阐释了对于西方媒体而言,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年代”。
Johnson 先生认为,中美建交以来的30年,尤其是当下,是继1930年代之后,西方媒体在中国的又一个“金色年代”。中国近年来的变化与转型和不断增加的开放度,都使得中国成为西方记者最愿意关注,也很能出新闻的地方。 Johnson 先生以华尔街日报近年来驻站记者人数变迁为例,说明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增加。而中国对外媒记者限制的放宽,也使得外媒对中国人,中国事得以有更直接、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面对这样的“金色年代”,Ian Johnson 先生也指出,西方媒体如今也遇到很大的挑战。首先,随着驻华记者人数的剧增、普通来华人数的增加和自由作者队伍的形成与扩大,主流西方媒体却未能很好利用这样的机遇。新闻线索上对中国本土媒体的过分依赖,而缺少从自身视角出发的关注、驻华记者面对中国万象尚显薄弱的中文水准和对中国的了解、网络媒体和私人博客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面对浩瀚二手资料而不再恪守的以采访而来的事实立论都阻碍了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发展与繁荣。
另一方面,Ian Johnson 认为,对西方媒体,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和平时代,作为国际新闻主体,中国人与中国事有时并不总是有太大的“爆炸性”。中国的变化是渐次的,中国社会是立体而深刻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去发掘选题的。讲述和平时代的中国,纪实和散文作者更具有优势。而时刻追求短、平、快的传统媒体记者一方面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很难找到独特的选题;另一方面即使有所关注有所体验,平面媒体版面和字数的限制也很难发表深入的文章。
演讲之后,Ian Johnson 还与中心师生就“西方媒体在中国”进行了讨论,话题包括外媒记者在中国的成就与不足,驻外记者任职模式到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等等。Ian Johnson 还欢迎中心学生申请华尔街日报北京记者站的实习。
撰稿人:王子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