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LECTURES

北京大学张小明教授作有关“中国参加国际社会”讲座

时间: 2010-11-05

 

2010114号晚上7:3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小明教授在中心匡亚明报告厅带来题为“中国参加国际社会:英国学派的观点及其批评”的讲座,与中心同学分享他的研究以及探讨英国学派眼中的中国。

 

   

讲座开始,张小明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新书《国际关系英国学派 历史、理论与中国观》,并将新书赠与中心。教授在伦敦完成该书的初稿,在北京完成新书的出版。

 

教授先介绍自己是如何与英国学派结缘,如何从美国学派的国际理论的研究转向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教授提到,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英国学派不同,美国学派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将国际关系看作科学理论来研究,研究当中的规律,而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更为传统,认为国际关系属于人文学科,没有清晰确定的因果关系,国际关系的研究不是解释和预测未来而是理解。教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觉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更符合他自己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何谓“英国学派”?教授简单介绍了英国学派的来源和理论特色。“英国学派”这个概念在1981年由威尔士的一个学者率先提出。中国对“英国学派”的翻译不够准确,教授认为翻译成国际关系伦敦经济学派更能体现翻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接着,教授重点阐述了英国学派的中国观,英国学派如何看中国并简单介绍了关注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英国学派学者,比如 Yongjin ZhangMartin Wight

 

英国学派中国观里一个核心的研究问题是:中国如何加入源于近代欧洲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中有一个文明标准,用以判断哪些国家是文明国家,老的判断标准是主权,新的标准还包括人权和民主。

 

在英国学派眼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有自己的文明标准,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放弃了自己的文明标准,逐渐接受西方的文明标准。按照老的主权文明标准,中国在1943年才成为文明国家。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与国际社会关系有所改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接受国际社会的观念,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比如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中放弃了输出革命的思想,也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划线,中国愿意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保持正常关系,无论意识形态的异同。中国从以往的反对干涉他国事务到现在的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21世纪以后,英国学派学者也很关注中国崛起的问题。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 新文明标准。新文明标准有两个核心,一是人权,二是民主。由于国际社会的文明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应根据新的文明标准来判断中国是否是一个文明国家。在英国学派眼中,中国还是国际社会规则的挑战者,是修正主义国家,而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

 

虽然是研究英国学派的权威,但教授不完全赞同英国学派的观点,特别是英国学派的中国观。他认为:第一,研究英国学派有助于理解中国是如何参与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第二,英国学派实际上是在构建和重新构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客观现实,有很多主观的东西。第三,英国学派存在很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其以自己的标准来做出判断,是中国现在和以后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思想障碍。中国在西方眼里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这种思维很容易导致中西方的对抗与矛盾。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社会有能力将其西方主义倾向转变成普世的价值观。

 

对于中心学生来说,更熟悉美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教授带来的英国学派,具有学术上的新颖性,激起了大家的无限好奇,提问环节几乎持续了一个小时。问题从妇女权益到人权到如何创建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中有所突破,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学术的激荡,思维的碰撞,话语的交流,中心师生期待更多的学者点拨,更多的学术交流。

           

 

           撰稿人: 王珺

上一篇:美国前任驻沙特大使傅立民先生访问中心并演讲

下一篇:中心学生与美国新闻界知名人士座谈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