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晚7点,Seth Gurgel 教授来到匡亚明报告厅,为中美中心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国的劳动力问题:权利、利益及稳定性 (Labor in China: Rights, Interests, Stability)”的讲座。

Seth Gurgel 教授毕业于纽约大学法学院,是纽约法学院美亚法律研究所驻上海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刑事司法和劳动法,其特别学术兴趣在于法治发展和中国法理学。
首先, Gurgel 教授提出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中国如何界定出现在新兴经济领域里工人的权利?2, 经济改革是否一定会导致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对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他以一个美国学者的视角提出,从发展阶段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把发展经济作为重点,按照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国内基础设施。但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维护市场健康运作的法制不健全,劳工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劳务纠纷。他还指出,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革,中国劳动力的配置和管理将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Gurgel 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民工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劳动力群体,首当其冲地成为劳工问题的主体。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劳资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等等问题是纠纷的主要成因。在讲到这个问题时,Gurgel 教授还提到去年10月11日发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个案例,是某灾后安置房项目工地的民工因索要被拖欠工资而被砍死的事件。Gurgel 教授的观点是,虽然中国在2007年就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工人的合法权利仍然未得到保障。但另一方面,工人的维权意识逐步增强,群体事件和上访事件的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民工拿起法律武器合理维权给他们自身带来了什么呢? 目前的情况是利害兼有,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制约地方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呢?教授认为这些都需要法律的完善才能得到实现。
接着,教授又提出一些问题,如中国的劳动力与资本结合问题,即是否存在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由于他们与父辈相比,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与农村的隔阂更深,那么如何处置这一新兴人力资源,保障其权益,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问题。
随后,关于劳动力问题的解决,Gurgel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实行的主要有三种方式:1,压制;2,宽容;3,平息。他还特别强调第三种方式,即将法庭设在街道上,公开审理案件。此外,教授还指出,中国之所以有较高的司法调解成功率,是因为中国有“和为贵”、“让为贤”的传统思想和意识,即倾向于将案件通过审前调解或和解方式解决,只有少数案件进入到法庭审判阶段。总之,他认为,中国的劳工相比其他国家的劳工有更多的纠纷解决渠道,但很少有尚好的方式。
最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中华总工会的地位、作用问题,政府合法性问题以及温岭模式等等,Gurgel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长达两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人:梁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