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晚七点半,中心举行了一场题为“一位国际人道主义工作者眼中的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rom the Humanitarian Worker’s Perspective)”的讲座,主讲人是黄婷蕙博士。黄博士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前任医务协调员,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全职外科医生。
讲座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黄博士简要介绍了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定义以及国际人道法,尤其是日内瓦四公约。当某个国家或地区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时,就需要考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这种援助不仅包括应急的救护工作,还包括长期的复兴和发展支持,以兼顾短期和长远。目前为止,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法律依据是日内瓦四公约,分别是《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难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和《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这四个公约为人道主义工作者提供了积极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第二部分,黄博士讲述了她在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医务协调员期间的亲身经历。黄博士向大家展示了很多过去工作中的照片,并详细介绍了她在安哥拉和尼泊尔从事人道主义援助的情况。
安哥拉是联合国确定的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该国曾长期内战,很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蔓延的传染病造成了大量伤亡。国际红十字会的医务人员一方面提供医疗救助,不仅针对战争导致的伤残,还要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要对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医疗救助站。他们还要宣传国际人道法,积极地与交战双方进行沟通,保障贫民的基本人权和安全。
在工作中他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例如在项目初期,他们主要是提供传统的医疗服务,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们意识到精神和心理干预同样非常重要;又比如对当地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的生活信心的重建,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人道主义工作中亟待解决或加强的。
最后,黄婷蕙博士对老师和同学们关于人道主义援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如何区别法律意义上的难民和非难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撰稿人:冯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