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三时,CET项目(北京)学术主任,知名学者、主持人David Moser(莫大伟)博士来到中美中心,在匡亚明报告厅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关于“思考着中文思维(Thinking About Thinking in Chinese)”的讲座。
David Moser博士对中国,对汉语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汉学博士学位,在中科院当过翻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当过教授,在中央电视台(CCTV)做过主持人。
讲座由萨皮尔-伍尔夫假说着手,用幽默的语言、以对比的方式从字法、词法、语法和语境等几个方面讨论语言对于翻译、思维,乃至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影响。
从字法角度讲,Moser教授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有趣的仿拟诗为例,介绍了不同国家对这样一首没有实际意思却十分押韵的诗的翻译方法。此外,他还对比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文字游戏,比如中国的“押头韵”和美国的“联想”游戏等。
从词法角度讲,他描述了中文和英文中的构词法的区别。比如中文的大部分音节都有实际对应的词的含义,而英文的音节则应当组合在一起才有实际含义。而英文中的前缀、后缀等构词法则是传统中文中缺乏的。然而,在国际化的环境下,中文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这些构词法,有些甚至难以用英文逆向表达出来。
从语法角度讲,Moser教授特别提到中文语法中的模糊性,许多句子需要特殊的语境才能明白。他举了“下雨了”和“客人来了”的例子来说明许多中文句子中没有主语,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以及特殊的语境来判断其具体意思。最后,他通过翻译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对于语境的理解。
通过语言及语言对人们思维的影响,Moser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文思维的特点及背后所映射的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讲座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与Moser教授在有关“翻译中长度的变化”、“语言中的模糊性”等问题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Moser教授在最后表示,“我希望下次能在南京多待几天,如果有机会在中心授课就更好了!”
撰稿人:常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