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星期三)15:00,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来到匡亚明报告厅为中美中心同学带来以“全球英语和全球汉语:重写新的汉语文学史(Global English(es) and Global Chinese(s): Toward Rewriting a New Literary History in Chinese)”的讲座。
王宁教授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讲座的英文题目一反语法常态,而使用复数“Global Englishes”,王教授提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书写文化在国际上就已经有很多讨论了。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序列是对一些单数范畴的复数化,如modernity成为modernities,identity成为multiplied identities,English成为global Englishes。文化研究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广义的discipline,文化本身已经分裂,正如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本土化的融入(Glocalization)。而王教授认为采取一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策略更能准确地描述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景观。
由于全球化在文化上的影响,英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但同时,英语本身也发生了某种形式的“裂变”,所带来的后果便是由单一的“国王英语”(King’s English)或“女王英语”(Queen’s English)裂变成为混杂的“全球英语(global Englishes)”。与此同时,汉语也在日益普及,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一方面,汉语的普及使之突破了其原有的疆界而成为一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语言;另一方面,汉语的普及也日益使其民族身份变得模糊——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其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同时也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潜在工作和交际语言。王宁教授认为,世界汉语或全球汉语时代即将到来,这应该是比较文学学者必须正视并给予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在当前的世界文化语境下,一些人文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十分担心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更加担心近几年来的大众文化和文学的崛起。担心处理不好的话,大众文化有可能逐渐地吞没已经日益萎缩的文学和文化市场,这样一来,比较文学就真的会落入死亡的境地。但令人庆幸的是,当今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自觉地“跨越”了人为的界限,致力于关注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将其视为文学视角下的区域研究之变体。
王教授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为结尾的故事,他说莫言从中西文学比较出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传输中国本土化文学,从中获益匪浅。
在提问环节,中心学生踊跃、积极、热情,王教授对同学们有关“语言霸权”、“语言融合”等问题均一一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 撰稿人:常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