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下午,申慱sunbet官网入口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富教授来访中美中心,并以当下热议的中非合作为话题展开讲座。中美中心美方主任魏亚当、教学副主任孙雯出席了本场讲座。

据了解,刘成富教授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西方历史文化系。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解释了自己作为一个法国文化学习者为什么会研究非洲的文化。他打趣说,如果拉丁美洲是西班牙的美洲,那么非洲就是法国的非洲。而实际上在殖民时代法国确实是非洲最大的殖民国。到目前为止,在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还有二十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仍为法语。因此,从法国出发研究非洲合情合理。
刘教授介绍说,他对非洲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南非。南非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吸引了刘教授的兴趣。刘教授说,虽然种族隔离自从曼德拉上台之后得到了改观,但是南非在经济方面并没有什么发展,绝大多数南非黑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南非文化方面,刘教授介绍了今年年初自己翻译的史学著作《金犀牛:非洲中世纪史》。书中提到的金犀牛是南非出土的。但按年代推算,当时的南非还没有镀金技术。因此,这件文物实际上是南非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洲并没有脱离世界文明的进程。虽然从公元八世纪到文艺复兴这段时间非洲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

刘教授进一步介绍到,《金犀牛:非洲中世纪史》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它是由30多篇散文构成的。有趣的是,其中有两篇提到了中国。第一篇是关于中国唐代著名旅行家杜环的。杜欢是最早记录非洲的中国人,他的著作《经行记》因为历史久远已经失传,但是幸运的是,书中有1500余字收录到了当时的《通典》之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发现此事时惊喜无比,并亲自抄录。第二篇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史料显示,郑和很可能到过东非、马达加斯加等地,甚至可能到达过南非。虽然明代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史学界尚有争议,但无论是为了搜索奇珍异宝,还是为了宣扬国威,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中非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此后,刘教授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非洲的法属殖民地。他通过研究文化和身份认同来了解非洲知识分子对殖民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态度。在蔚为大观的非洲文学著作中,刘教授对阿尔及利亚作家、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加缪情有独钟。阿尔及利亚是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实施侵略活动的第一站,20世纪60年代,阿尔及利亚独立并开始驱赶法国人。从加缪的作品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历史的痕迹。刘教授说,除了加缪外,加勒比海还有一些法国的海外领地,在那些地方也成长出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比如“诗的化身”桑戈尔;再比如出生于法属马提尼克岛的法农,尽管36岁就离开人世,但是依然留下了许多鸿篇巨制。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听众提出了中非交往过程中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是否有变化这一问题。刘教授回答说,在中国确实有很多人不了解非洲,对非洲也存在偏见。但是这是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人们应该怀抱一个开放的心态——可以不了解非洲,但是不要片面评价。因为,很多偏见是由无知造成的,了解才会更加客观。当下的中国离不开非洲,非洲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援助,更不是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刘教授动情地说,对非洲我们要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精力去体会,因为那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大陆。

讲座结束后,刘成富教授与中心师生合影留念。
(范庆哲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