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下午三点,应中美中心的盛情邀请,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书画院院长管春雷先生参访中心并做讲座。管春雷先生是一名优秀的工笔画画家,现就职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此外,管春雷先生还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在讲座中,管春雷先生侃侃而谈,仿佛在与听众们亲切聊天。管春雷先生通过展示、赏析相关作品,将自己从事工笔画多年的感悟与心得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管春雷先生认为,花鸟画的绘画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画家发觉深层自我意识,逐层剔除对世界认识杂念的过程。这与绘画中“调和”过程的作用异曲同工。管春雷先生通过向同学们展示马蒂斯、莫迪尼亚的作品,解释了为什么在基础绘画艺术教育不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要为发挥丰富想象力而奠定基础——绘画艺术理应活学活用。
管春雷先生还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在童年中如何走进绘画世界。生活在滨海乡村地区的他喜欢大自然,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昆虫,在玩耍的过程中观察昆虫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十岁的他拿起了画笔,将这些小动物们的形态呈现在画纸上。管春雷先生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在十岁左右的绘画作品,让大家不禁感慨,生活是灵感的最好来源,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同时,管先生还表达了他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解。他说,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会不自觉地陷入自己的感受之中,而画作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唯有在与绘画者沟通后才能了解。管先生指出,因为我们用肉眼观察时视觉是在流动的,工笔画的细节之处就会随之流动,产生了一种“惟妙惟肖”的美感。无论是人眼、人脑还是相机,虽看到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一个寻找和谐之美的过程。绘画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那根触动美感的神经的过程。在对比了中西方几幅十分神似的画作后,管春雷先生解释说,到了一定的境界,艺术家的品味总是在趋同的。这种品味的特点便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出发,用画笔传递一种天真朴素的感受。
在互动环节,管春雷先生带领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他所创作的工笔画,惟妙惟肖的细节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阵赞叹。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时,管先生感叹说,工笔画不同于写意画,故而人们在短时间学习工笔画后往往不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最后,讲座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 李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