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晚10点10分,申慱sunbet官网入口法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德国弗莱堡大学洪堡访问学者叶金强教授应中美中心的邀请,在线上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民法典》的内在体系”的法学学术盛宴。中美中心中方主任陈云松教授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讲座通过zoom视频会议形式进行,中美中心官方b站账号同步直播,吸引了跨越中国、美国、意大利等不同时区,来自校内外共800余名同学的积极参与。

讲座中,叶金强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法学学科中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的分野。叶教授认为,根据著名法学学者,如菲利普·黑克、拉伦茨和卡纳里斯的观点,法学的外在体系是指逻辑概念体系,而内在体系是价值判断体系。叶教授指出,内在体系是法的内在理路和意义脉络的体现。法学的研究视域从对概念法学的研究回归到价值法学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回归是概念重回工具,使价值重新成为法的核心及意旨所在。

随后,叶教授以民法的基本理念为轴,详细地剖析了我国现行《民法典》中内在体系的构造,引导同学们将研究视野从基本理论回归具体法律条文,撷取《民法典》中的第3条至第9条,为同学们逐一讲解其中蕴含的各项重要原理及其基本定位,重点解析了“私的自治”,“信赖原则”,“公序良俗”,“公平”及“诚实信用”这几大原则在现行法律中的基本建构方式及运用。

叶教授将话题拓展至内在体系的展开模式,更进一步地向同学们展现了私法秩序的具体构造。他指出,民法的价值基础实际上是由复数的原理构成的,在现实运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原理之中存在角力,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根据法学学者拉伦茨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则”和“规则”间又存在分野。规则的存在方式只有两种,“全有”或“全无”;而原则只能或多或少程度实现,每一原则向其他原则让步,直到两者都可以达到“最佳”实现的状态。

叶教授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立法及司法活动中构建以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评价框架,即“动态体系”,在个案中根据实际出现的要素数量及强度,权衡得出结论。对于这个略显复杂的理论,叶教授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意思瑕疵的效果”以及“承诺传递延迟”向同学生动地展现了动态体系的实际运用。
讲座结束时已近深夜,但同学们仍热情饱满,叶教授也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对于讲座内容的一些问题。本场讲座中,叶教授的讲解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引导同学们以法学的视角审视了私法的价值流变,反思了法律安定性和法律构成动态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民法领域的立法和司法的发展进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