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应申慱sunbet官网入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unbet申搏(以下简称“中美中心”)邀请,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创始人兼摩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慈仁多吉,博物馆副馆长欧冠葳,博物馆秘书长、南开大学人类学博士生赵经纬带来“相遇·摩梭——摩梭人博物馆分享会”。分享会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中美中心兼职教授范可主持,中美中心校友杨洁凌与谈。
博物馆嘉宾讲述了富有魅力的摩梭文化,介绍了摩梭人博物馆创建、复兴和当下探索发展的故事,并与中美中心同学讨论交流。

分享会现场
一、什么是摩梭

主讲人慈仁多吉
据博物馆馆长慈仁多吉介绍,他本人是一名传统的摩梭人。摩梭人自认为是由天地之间诞生而来,曾经经历了自然破坏导致的危机,摩梭始祖借神仙之助拯救民族后,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重建家园。自那以后,摩梭人便秉持善待自然、爱抚自然的生命观,与自然和平共处了一千五百余年。历经千年,摩梭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谈及摩梭人最具吸引力的母系文化时,慈仁多吉表示,摩梭文化重视母亲,重视母系大家庭中“无矛盾、尚温和”的文化,这点极其鲜明、毋庸置疑,但当下社会据此即认为原始母系氏族移植至今,或称摩梭为 “母系氏族活化石”,这样的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摩梭人认为母系大家庭是最温暖、最稳固的家庭,并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走婚”。走婚与当下大众认知的婚姻制度有很大不同,这种男女情感关系不需要家庭或社会的前提认可、不受法律制度约束,而是在双方情感指引下,男子前往女方家走婚、约会,在孕育子女后才公开关系。这种生活方式下,孩子由母系家庭教育抚养。走婚是摩梭人面对恶劣环境、艰苦条件和艰辛生活,在历史中长期实践出来的传统,通过家庭共产式的生活方式,绵延摩梭历史与文化。
但同时,摩梭社会也存在父系同母系共存的家庭形式。若家族中男性过多,则男性会同伴侣商议,将女性娶至男方家族,举行特殊的换姓仪式。此外,一夫一妻制作为第三种家庭形式同样存在,这是当代生活条件提升后逐渐产生的变迁。如果出现家族年轻人缺失的情况,则会采用第四种家庭形式,即以过继方式引进新人,进行换姓仪式后由新人继承家业,避免与祖先联系中断。
总而言之,摩梭人会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选择不同的家庭形式,不能简单地评判其落后传统与否。
慈仁多吉还介绍了摩梭人的文化习俗。 “与狗换命”的传说令摩梭人尊重生灵;“三次生命”的传统使摩梭人重视出生、十三岁成人和死亡三个生命节点,秉持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信念;“转山节”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体现了摩梭人敬重神灵、祖先、自然、鬼怪、各类生灵与空间的理念。
二、为什么摩梭人博物馆值得“相遇”

主讲人赵经纬
博物馆秘书长、南开大学人类学博士生赵经纬指出,基于学术关照与文化旅游发展,摩梭人在社会中有较高能见度,摩梭文化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复杂社会背景下诞生摩梭人博物馆逐渐发展出了多元化“新”博物馆实践。
博物馆传达着非“知识权威”的多元化叙事,其中既有博物馆创始人多吉和尔青这样,在被凝视和凝视外界过程中被塑造成的“摩梭人”进行自我表达;又有在社会流动中将个人发展融入地方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新摩梭人”,对摩梭展开另一种不同的讲述。作为一个介于官方与民间中间态的博物馆,摩梭人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种在功能与形式上具有高度延展性的复合式博物馆文化空间:它建立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也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场所里;除了传统的教育功能和空间陈设,摩梭人博物馆是在地生活场所、也是一张跨空间的关系网络、桥梁式的公共文化空间;经由此传递的并非固化的知识,而是博物馆与外界互动中生产与再生产的经验、体验与故事。
三、摩梭人博物馆在做什么

主讲人欧冠葳
博物馆副馆长欧冠葳以个人经历及其对家庭的思考引入,讲述了新摩梭人与博物馆建设的故事,分享了如何进行可持续文化传播建设,呈现了当代新摩梭人与传统摩梭人的碰撞。
欧冠葳还重点介绍了摩梭人博物馆当前正在进行的尝试。作为最知名的品牌项目,博物馆举办了泸沽湖艺术生活节,邀请学者、艺术家、音乐人等提取摩梭文化的元素进行创作,令摩梭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生动宣传了摩梭文化。
为使本地人民对自身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博物馆还参与设计了中小学专用文化课程,推动达巴经文的保护和博物馆的数字化。通过发展定制游、研学等旅游形式,博物馆也让本地人拥有真正讲述自身文化的机会。
讲座最后,范可教授提及对摩梭人历史和发展过程的理解,并与中心师生进一步就摩梭文化的原真性、包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谈人杨洁凌也分享了本次讲座与中心相遇的契机。

主持人范可教授

与谈人杨洁凌

中美中心中方主任从丛

分享会嘉宾与同学讨论交流

分享会嘉宾与中美中心教师合影
文字:梁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