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底,我作为中美中心“南京学者”项目首批入选的两名学生之一,来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华盛顿校区,开始了为期一学年的交换访学。如今,到美已近三个月,回过头看,过去三个月在SAIS学习不仅让我收获颇丰,在华盛顿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正是“南京学者”项目给我提供的绝佳机会,让我能来到这个更加国际化的平台获取新知、提升自我。
SAIS的学习方式
SAIS的教学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们毕业后能直接将知识运用到政策分析和建议中。这一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术讲座和组织实地考察旅行上。在课程设置上,SAIS的教员不仅包括学术背景深厚的教授,还有许多驻院从业专家(Practitioner in Residence),这类专业人士往往在某一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能将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比如,本学期我选修了一门课,介绍通过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合作来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授课老师Scott Featherston就是一个驻院从业专家。Featherston老师的本职工作是在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担任首席投资官,他在如何利用PPP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上已有超过十余年的经验。由投资专业人士教授的前沿新兴学科,不仅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能让我们直接将课上所学到的项目金融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在SAIS不单单是在课堂上学习,更能从众多的学术讲座中获取新知。平均每天SAIS会举办三到五场讲座活动,主题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际关系研究的各个层面。讲座嘉宾往往是国际上在领域的权威专家,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例如,10月份我参加了一个“回望亚洲金融危机20年”论坛,该论坛邀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发展银行研究亚洲经济的首席经济学家参与小组讨论。SAIS能让这么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畅谈亚洲经济的未来,无疑展现了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平台效应。为了充分利用在SAIS的这一年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我尽可能抽空参加讲座活动,最多时曾一天参加三个活动:“安倍经济学与女性经济学”、“跨大西洋经济论坛”、“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全球资本与美国的金融化”。通过参加话题跨度非常广的各个讲座活动,我也得以不断延展自己的知识面。
SAIS组织的各类实地考察旅行也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更加了解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化。今年10月,战略研究学系组织了一场南北战争的战术重演旅行,前往马里兰州进行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组织者给每个参与者分配了一个1862年马里兰战役中的历史角色——有些人扮演总统、将军,有些人则是士兵、律师、平民、甚至是女扮男装参军的女兵。参与者们必须在旅行前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对其扮演的角色有深刻了解,然后在所有人面前表演一段独白,重现该角色在马里兰战役中的战略决策。我扮演的是一个联邦军的小兵,从研究中我必须了解南北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参军动机,和他们作为战役中的执行层在面对敌方炮火的所思所想。这种重新解读历史的方式完全不同于我在高中历史课上学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宏观分析——“历史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工业化的北方一定会战胜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南方”。相反,在学校组织的实地学习中,我学到如何从微观角度出发来思考历史事件——这场影响美国社会深远的内战可以解读为由无数巧合叠加而成——无数历史人物在战争中基于其自身立场作出各自的决策,这些个体的选择叠加后才促成了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SAIS的学习负担
SAIS提供了让我耳目一新的学习方式,但在这儿的学业压力也比中美中心大很多。在中心,中方和美方教授们都会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是在用其目标语言学习,因而会适当控制课业任务。但在SAIS学习时,教授们设置课程任务时,会预设学生们都在用母语学习,并按英语母语者的语言能力来安排课业。这样的结果是,除经济学类等注重运算的课程外,我每门课平均每周的阅读任务在150页左右,学习压力非常繁重。
除了专业课的课业,我还要面对外语学习的压力。SAIS并不是一所语言专业学院,但其语言学系包含了十四种语言,数量之多超过了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SAIS的许多学生都能说至少三门语言,此外,学校要求所有地区研究的学生(中国学、欧洲与欧亚学、非洲学、南亚学等)在毕业前掌握其所研究地区的官方语言,并在语言流利度考试中取得中高级以上的成绩。尽管作为交换生,我并不需要达到SAIS对毕业生的语言要求,但我的毕业论文打算研究中国对非洲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而法语又是非洲的通用语言之一,于是我主动选择学习中级法语。每周六小时的法语课,加上课后大量的练习听、读、写作业,使我的学习负担进一步增加。
日常课业之外,我还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花时间思考硕士毕业论文的框架。SAIS有许多专长中非关系研究的学者,我希望能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学习资源,时常联系一些研究方向和我毕业论文方向接近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和他们探讨如何使选题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并从他们那儿获得很多关于前沿数据、文献资源的建议。同时,我还和我在中美中心的论文导师Paul Armstrong-Taylor保持邮件联系,及时汇报进展,并获得老师的帮助和建议。与导师定期的沟通也督促我在应对繁忙的课业同时,不忘同时推进论文的研究和写作。
生活在华盛顿特区
在SAIS学习繁忙而紧张,但生活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华盛顿名胜古迹众多。除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等必去景点外,还有一个“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那儿汇聚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美国国家画廊、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国家航空和太空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基本都可以免费参观,而相比之下,美国大部分其他城市的博物馆都会收取门票。我有空常常参观美国国家画廊,那儿每周日下午都会举办免费对公众开放的音乐会、歌剧或芭蕾演出。
除了众多景点,在华盛顿还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可口佳肴。华盛顿汇聚了众多拉美裔、非洲裔和东南亚裔移民,在这里可以吃到非常正宗的墨西哥菜、埃塞俄比亚菜、老挝菜和越南菜。如果想念中国菜,我还可以前往邻近的弗吉尼亚州或马里兰州的中国城品尝新疆大盘鸡和广式点心。每年夏秋季节的周末,城市中的许多社区都会举办农民集市(farmers’market),郊区的农民会在集市上贩卖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奶酪、烤香肠、烤肋排、自制甜点等。
从南京到华盛顿:中美中心友谊的延续
在异国开始忙碌的新生活并不容易。刚到美国时,我因文化差异产生了很多不适感。幸运的是,我和一群来自中美中心的朋友租住在一同一栋房子里。我们经常一起品尝各自烹饪的家乡菜,一天疲惫的学习后,我可以赏食到新西兰菜、美国南方菜和西部风味菜,而我也会为朋友们制作他们怀念已久的湘菜和川菜。如果我对美国文化、社会有疑惑,美国同学们也会耐心向我解答,让我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新生活。
更让我感动的是,我在中心的朋友会邀请我和她们的家庭共度节日。今年9月,家住华盛顿的Lauren邀请我和她家人朋友们共度了犹太新年。11月,我在中美中心的舍友Hannah又带我和她一同前往密歇根州,与她家人朋友们共度感恩节。能体验到传统的犹太新年、感恩节习俗,感受到朋友家人们的关怀,我在异乡也不再感到孤单。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美国同学们的文化交流从南京到华盛顿经历了彻底的翻转:在南京,我向外国同学们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帮助他们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到了华盛顿,我变成了一个需要帮助的外国人,美国同学们反过来帮助我适应美国生活。如果不是第一年在中美中心浸入式的文化交流,我们很难结成这样深厚的友谊和对对方文化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翻转式”体验。
过去的三个月我已收获颇丰,相信接下来的九个月我还将有更多的发现和成长。感谢中美中心的“南京学者”项目,支持我来到一个绝佳的平台提升自我、开拓视野,也希望未来更多的学弟学妹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来到这个更大的窗口观察世界!
(撰稿 汤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