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9日晚,中美中心迎来了国庆长假后首场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来自耶鲁大学的陈希教授主讲,中美中心美方主任魏亚当教授主持。讲座伊始,魏教授介绍了陈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陈教授是应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同时,陈教授还是中心2005-2006届证书班校友,这个身份使同学们倍感亲切。
1.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陈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数据,呈现了疫情期间不同时间点进行的疫情防治措施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陈教授指出,所有的相关性数据都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越早采取预防措施,越有利于经济恢复。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预防措施有利于及时抑制疫情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在面临危机时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
2.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响应措施
在阐明在阐明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后,陈教授更进一步地探究了怎样及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首先,坚持调整个人行为与发挥集体作为相结合的防控思路。陈教授以吸烟和癌症患病率的关联为例,指出了引导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在本次疫情的应对措施中,好的措施应该既要引导个人行为的调整,又要发挥集体作为的引导作用。其次,坚持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陈教授建议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最后,吸收城市间协调政策的有益经验。
3.中美医疗改革何去何从?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陈教授放眼未来,对“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医疗改革分别提出了几点展望。目前在医疗改革中,各国都面临着投资“医院”还是“健康”的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公共卫生领域资源分配的问题,优化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人员配置、经济激励、管理结构等方面,并系统性的解决医患、医师、医保三方在过去医改和近期疫情中被放大的问题,是未来医疗改革需要充分重视的地方。
陈教授的讲座整体结构科学而严谨,引用的数据和事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使同学们对公共卫生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公共政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提问环节,中心师生踊跃提问,陈教授就卫生体系中现存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答。在“后疫情时代”,只有对之前的公共卫生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才能在未来采取更好的应对方式,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