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3日下午14点,应申慱sunbet官网入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unbet申搏(以下简称中美中心)的邀请,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澳大发展基金会政治学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胡伟星时隔多年,重访中美中心,并在A106会议室与中美中心的同学们亲切座谈。中美中心中方主任从丛主持座谈,美方副主任柯俊翰(John Urban)参加座谈。

图|胡伟星教授
求学经历分享
胡伟星教授首先分享了他三十多年前在华盛顿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和意大利博洛尼亚的SAIS欧洲中心(SAIS Europe)求学的经历。他讲述了与国际同学一道学习、生活的诸多趣闻。在这段求学经历中,胡伟星教授还为中美中心的筹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在SAIS求学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胡教授担任了SAIS中美中心项目办公室时任主任William Speidel的学生助理,协助Speidel主任整理相关资料。因此,胡教授讲起中心的创建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使在座师生从中深切体会到中美中心筹建时期的中美关系、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心创建的重要意义。胡教授还介绍了SAIS非常优秀的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和校友网络。SAIS利用其教育资源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他自己就在求学期间幸运地成为第一位到位于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参观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胡教授鼓励中美中心的同学充分利用SAIS和中美中心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校友网络,要拥有全球视野,走出教室和课堂,珍视每一段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国际关系的理论、现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图|座谈会现场
接着,胡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现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个人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胡教授认为,“百年”并不是一个具有明确数理意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表达,强调当今世界变化之剧烈。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今天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急剧变化的时代,形象地说即“东升西降”,新兴国家发展迅速。当下国际社会的发展状态证明了福山(Francis Fukuyama)“历史终结论”的观点并不正确,以至于福山本人也提出“‘历史终结论’正在终结”(the ending of the end of history)。中国崛起所创造的新的发展模式,以及美国近些年暴露出的西方民主制度之弊病,也引发了世界其他国家对自身生产力状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反思。中国在民主建设与民主化进程中愈加自信,胡教授鼓励同学们关注中国社会治理的实际状况和独具特色的全过程民主,在大图景下讨论大变局,在探究全球治理的问题上,更应关注民主制度在实质上的有效性。
国际关系领域的修正主义问题
同学们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国际关系领域的“修正主义”。近年来,中国作为新兴国家,被部分西方国家扣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这恰好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21年推出的胡教授及其同事的最新著述Contesting Revisionism一书的主题。最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倾向于把新兴大国描述为挑战者,新兴大国崛起必定挑战国际秩序,新兴大国往往被描述为国际关系中的“修正主义”,而且这种“修正主义”情节在历史上往往会重演。特朗普和拜登的美国都把中国视为“修正主义国家”,是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威胁。然而,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修正主义”?如何界定和解释当今国际关系中修正主义行为和动机?胡教授通过对名词概念的溯源重新定义了修正主义。他认为,在这一现象中,首先值得讨论的是修正主义的定义。这将引发一系列的追问:谁去修正?动机是什么?修正什么?修正国际秩序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修正,战争还是非战争的手段?带着这些问题回溯国际关系史,似乎可以看出大凡谋求改变现状的政治行为或动机,都被归为修正主义。这又将引发对“改变现状”的定义。胡教授指出,多数人关注物质层面的“改变现状”,即对利益的分配,领土划分和对某些资产的配置。这并未把握主要矛盾。胡教授补充道:“修正不是对利益分配的修正,而是对不同领域秩序的修正。”“改变现状”更多的是对国际体制的改变以及国际秩序的修正,是在国际组织、国际公法层面的改变。修正与守成不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关系。之后胡教授又分析了修正的手段,即战争还是非战争的方式。通过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剖析,胡教授认为,21世纪对制度的改变不一定依靠战争,大规模的战争不太可能发生,国家将更多地通过非战争的手段影响国际秩序。胡教授据此进一步反驳了“新型国家挑起战争”的论调。历史上,曾经部分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后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秩序,但并不能据此推论出此类国家对国际秩序破坏的意图。上述论调的逻辑与实际状况难以吻合,新兴国家也可以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守护者,而当前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也并不一定全然遵守并维护现行的国际秩序,也就是说,一个守成大国不一定会致力于维护国际秩序,一个崛起的大国也不一定要挑战和推翻现有国际秩序。百年变局下,中美之间会出现权力转移,国际秩序也会改变,但是不一定就会导致战争。
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有同学提出在中美中心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自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的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的交流与碰撞的问题。胡教授说:“这不光是筷子和刀叉的交流,也是思想的交流。”他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与国际同学结下的深厚友谊。他认为,现在中美关系与当年大有不同,作为大环境的中美关系的动态变化必然会对微环境有所影响。胡教授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思想的碰撞才会让彼此一起成长、进步。此外,胡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和教学经历,希望中国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将自己的看法和学术观点大胆地讲出来,积极地融入讨论,贡献自己的想法。在方法论层面,胡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实用技巧。他建议大家可以尝试撰写书评,梳理并对比三到四本专著中的观点,探究其在国际关系问题讨论中的贡献,以及对推动具体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发展的作用等等。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撰写批判性评论是写好学术论文的第一步。
胡教授还与同学们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自由与安全的关系、中国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现状、国际政治学科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思考深刻,结论新颖,现场和线上的听众都受益良多。
文字丨李威东 朱笑锦 郭安康